吴越争霸
---- 崛起的南方之国
当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而不时进行大战的时候,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将偏居东南一隅的吴国武装起来,企图骚扰楚国。
于是,楚国也唆使与吴国山水相连的越国与之相抗衡。
谁也没有想到,本是大国政治附属品的这两个小国,展开了持续两代人的厮杀与争斗,成为了春秋后期政坛上的主角。他们之间演绎的这场烽烟滚滚的故事,成为后人回味无穷的经典。
这是一出怎样的历史大剧呢?
吴国诞生
相传,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太伯、虞仲、季历。
因为预见到季历之子姬昌之后能够振兴周祖,古公亶父便把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姬昌。
于是太伯、虞仲,主动让贤,远奔到东南沿海一带的吴越地区,并在那断发纹身,以此来回避季历。
当时江南还很落后。 由于太伯、虞仲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土著便拥立太伯为领袖,建立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
由于吴正式建国称王晚于华夏诸侯,因此中原诸强争霸的局面,基本与吴没有过多牵扯。
此时的吴国还处于政治格局的边缘,但是不久之后,原本的诸强,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新兴的国家。
吴国,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历史的主角的呢?
吴国崛起
吴最早出现在史书上是公元前601年,楚庄王讨伐叛乱的舒蓼,并与吴、越结盟。
公元前584年,楚国的大臣巫臣,因与子重、子反等贵族的夺权斗争失败,而逃到晋国。
他蓄意对楚报仇,于是向晋国君臣建议,联络新兴的吴国,以牵制楚国。
晋国同意了他的策略,让他代表晋国出使吴国。
吴王寿梦信任巫臣,让他训练吴军。很快,吴军掌握了当时中原最先进的战术,车战。
吴军本来擅长水战,现在又学会了车战,从此吴国开始伐楚。
“无岁不有吴师”。
江淮流域之间的徐、舒、蓼等国,成了吴、楚争夺的对象。
吴国战术灵活多变,声东击西,使楚国疲于奔命。
但是吴国实力毕竟不如楚国,难以深入楚国境内进行战略决战。
吴王僚十二年,吴军攻楚围潜,也就是今天安徽省霍山东北。
楚左尹伯却宛切断吴军后路,使吴军进退不能。
公子光抓住时机,宴请吴王僚,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此后吴国加紧了对楚的攻势。
在这期间,楚国政局动荡,公子弃疾推翻灵王,自立为君,就是楚平王。
平王昏庸,信任奸佞小人,滥杀忠良,导致楚国的伍子胥和伯嚭,先后投奔吴国,两人受到吴国国君的重视,并参与吴国大政方针的决策。
与此同时,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家孙武也来到吴国,帮助吴王训练军队,随时准备与楚国进行决战。
伍子胥建议吴王把吴军分为三部分,轮流进攻楚国的边境和战略要地。
等楚国援军到达,吴军便撤,一旦楚军撤走,吴军又来,使楚军疲于奔命。
这样既可以削弱楚军实力,又可以使楚国错误判断吴国的战略意图,误以为吴国只能在边境进行战斗。
连续六年,吴军连年进攻,楚军被动挨打,吴、楚决战的机会逐步成熟。
公元前509年,楚派令尹囊瓦伐吴,结果是吴军大胜,在豫章打败楚军,攻取楚地居巢,也就是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
此战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部归顺吴国。
公元前506年冬天,吴、蔡、唐伐楚的大战终于爆发。
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战略效果,伍子胥、孙武,一改往常在边境攻城掠地的战术,避开正面楚军,向守备薄弱的东北部迂回包抄,直插楚国腹地,在楚境内决战。
在蔡、唐两国军队的引导下,吴军主力挺进千里,在汉水与楚军隔江对峙。
楚军将领囊瓦为了征攻,不等援军到达,便渡过汉水进攻。
吴军且战且退,诱敌深入,再全面反攻。
结果楚军全军溃败。
吴军紧追不舍,一连打了5个胜仗,攻入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
楚大臣申包胥求救于秦,在秦宫廷前哭了七天七夜。
秦哀公终于出兵救楚,大败吴军。
与此同时,越王允常趁吴国国内空虚,进攻吴国本土。
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乘机回国,自立为王。
阖闾无奈率军退回吴国,夺回王位。
其后吴军数次大败楚军,楚国迁都到鄀。
楚国的时代就此过去,偏居东南的吴国和越国登上了舞台,但霸主只有一个,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勾践即位。
吴王阖闾得到消息,乘机伐越。
越王勾践派几百刑徒上前挑战,他们前进到吴军前面,大喊一声,然后一起用剑自杀。
吴军看得目瞪口呆。
越军趁机猛攻过去,吴军大乱,败于檇李。
阖闾被射伤毒发而死。
临死前告诫其子夫差,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辅佐下休整内政,昼夜不息训练军队,吴国很快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想先发制人,率先进攻吴国。
吴、越在夫椒大战。
吴军上下一心,同仇敌忾。
越军一败涂地。
吴军攻入越国境内,勾践仅剩5,000甲士被围困在会稽山。
勾践派文种向吴国求和,甚至愿意以身为奴保存越国。
伍子胥看出其中端倪,向夫差讲述当年夏朝太康师国,少康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壮大,终于复国的故事。 并分析吴越同处三江之地不能并存的形势,指出现在越国战败,正是吞并它的最好时机。
然而由于接受越国贿赂的太宰伯嚭从中作梗,夫差还是保留了越国。
越国崛起
勾践在吴国为奴三年,为夫差驾车养马,卑躬屈膝,赢得了夫差的信任,终于回到了越国。
他接受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计划。
在内政上,实行发展生产,奖励生育,以增强国力。
在军事上,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以提高战斗力。
在外交上,针对吴王急欲称霸中原,频频与齐、晋、楚作战,与齐、楚建立友好关系,形成战略同盟。
对于宿敌吴国,鼓励夫差北上中原争霸,贿赂吴国大小官员,扩大吴国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破坏其团结。
传说勾践为了使自己保持旺盛的斗志,不忘三年为奴的耻辱,十年如一日居住简陋的茅屋。 晚上睡在柴草堆上,每天早上起来就用舌头舔尝苦胆,大喊复仇。 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来历。
经过10年的同甘共苦,越国“荒无遗土,百姓亲附”,国力复兴,越军也成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锐部队。
在越国休养生息,恢复国力的十多年间,吴王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建议,一次次驱使吴国军民北上中原,与晋、齐争霸,空耗国力,使得吴国外强中干。
公元前482年,吴王率军北上,与诸侯在今河南封丘的黄池会盟。
在会上夫差以霸主自居,一定要在晋之前歃血定盟,使华夏诸侯都服从他。
越王勾践君臣趁夫差北上会盟之际,由范蠡带领一部兵力自海入淮,切断吴军主力回援之路。
勾践自率主力在泓水歼灭迎战的吴军,并乘势攻入吴都。
夫差大惊失色,率军回援。
但吴军长途奔波,士气低落,无法击退越军,夫差只能派人求和。
勾践看到吴军主力未损,不愿进行无把握的决战,于是与吴讲和,暂时退兵。
过了四年,吴国连年灾荒,民众逃散。
勾践再次进攻,消灭了吴军仅有的主力。
公元前475年,勾践又率军直扑吴国都城姑苏,围城三年。
夫差派人求和,愿意入越为奴。
范蠡告诫勾践不要养虎成患,勾践遂率军继续进攻。
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灭吴之后,勾践踌躇满志,仿效夫差。
经过夫差开凿的邗沟,北渡淮水,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
周元王派人赐勾践胙肉,承认他是华夏诸侯的“伯”。
勾践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代霸主。
吴越争霸,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演绎了春秋末期争霸斗争中最精彩的一幕。
中国历史走到此时,已处在一个转弯的路口。
争霸战争,不仅催生了一个个敢于问鼎中原的霸主,更加速了社会的变革。
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
简述吴国的历程。
1 季历的兄长太伯、虞仲,到东南沿海一带建立了吴国;
2 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将偏居东南一隅的吴国武装起来,企图骚扰楚国;
3 在楚国夺权失败的巫臣,逃到晋国,又来到吴国,帮助吴国训练出强大的军队,吴国开始骚扰楚国;
4 公子光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后自立为王,为吴王阖闾;
5 楚国的伍子胥和伯嚭来到吴国参与吴国的治理,军事家孙武也来到吴国,帮助吴王训练军队,吴国逐渐能够和楚国抗衡;
6 吴、蔡、唐伐楚,打败楚国,楚国大势已去,但是秦帮助楚国打败吴军;
7 越王勾践继位,这时候吴去攻打越国,反而大败,阖闾被射伤毒发而死,夫差继位;
8 夫差在伍子胥的辅助下发展国力,后打败越军;
9 接受勾践为奴3年,最后释放勾践;
10 勾践卧薪尝胆,越国崛起,最后打败夫差,灭亡吴国。
2 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将偏居东南一隅的吴国武装起来,企图骚扰楚国;
3 在楚国夺权失败的巫臣,逃到晋国,又来到吴国,帮助吴国训练出强大的军队,吴国开始骚扰楚国;
4 公子光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后自立为王,为吴王阖闾;
5 楚国的伍子胥和伯嚭来到吴国参与吴国的治理,军事家孙武也来到吴国,帮助吴王训练军队,吴国逐渐能够和楚国抗衡;
6 吴、蔡、唐伐楚,打败楚国,楚国大势已去,但是秦帮助楚国打败吴军;
7 越王勾践继位,这时候吴去攻打越国,反而大败,阖闾被射伤毒发而死,夫差继位;
8 夫差在伍子胥的辅助下发展国力,后打败越军;
9 接受勾践为奴3年,最后释放勾践;
10 勾践卧薪尝胆,越国崛起,最后打败夫差,灭亡吴国。
简述阖闾的故事。
1 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
2 在伍子胥、伯嚭、孙武等人的帮助下发展吴国;
3 打败楚国;
4 攻打越国,但是失败,自己被射伤毒发而死。
2 在伍子胥、伯嚭、孙武等人的帮助下发展吴国;
3 打败楚国;
4 攻打越国,但是失败,自己被射伤毒发而死。
简述夫差的故事。
1 在伍子胥的辅佐下继续发展吴国;
2 打败越国,但是没有杀死勾践,而是让勾践做奴隶,三年后放其回国;
3 在勾践卧薪尝胆发展越国后,被勾践击败杀死。
2 打败越国,但是没有杀死勾践,而是让勾践做奴隶,三年后放其回国;
3 在勾践卧薪尝胆发展越国后,被勾践击败杀死。
简述伍子胥的故事。
1 因楚平王昏庸,离开楚国,来到吴国;
2 辅佐阖闾发展吴国,并击败楚国;
3 辅佐夫差继续发展吴国,并打败越国;
4 劝夫差不要放过勾践,但是夫差没有听从。
2 辅佐阖闾发展吴国,并击败楚国;
3 辅佐夫差继续发展吴国,并打败越国;
4 劝夫差不要放过勾践,但是夫差没有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