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
---- 诸侯走向变法图强之路
战国时代的诸国,或者为了富国强兵,或者为了夹缝求生,纷纷招贤纳士、锐意变法。 这使得当时政治军事上都出现了许多新政。
在这些吐故纳新,不断进取的革新过程中,战国七雄,自然都曾掀起过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到底对各国有多少成效,对当时的格局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最后傲视六国、一统天下的却是位于西方的秦国。 他的变法,对秦的强大和最后统一,是否有决定性影响呢?
战国时代注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这次变革的需要,不仅仅来自当时各诸侯国间为争霸兼并 而产生的现实压力,更根本的是当时封建经济发展 的需要。
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与牛耕 的使用与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并转化为私田 。
私田的拥有者最终转变为封建地主 ,而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了农民 。
各国新兴地主阶级 ,为了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要求改革,废除旧制度。
由此,一场场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在各国相继开展起来了。
魏国和李悝
首开变法之风的是魏国。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权,任命李悝进行变法。
李悝主张按“食有劳而禄有功 ”的原则,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
根据魏国人多地少的情况,推行“尽地力之教 ”。
督促农民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以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
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为了进一步鼓励农民种植的积极性,稳定小农经济,在全国推行平衡粮价的“平籴”法 。
年成好时,由官府按一定价格收购农民的余粮,防止谷贱伤农。
年成差时,又按照一定价格粜出粮食,防止谷贵伤民。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人身财产和统治地位,李悝制定《法经》 ,实行法制。
内容包括《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成为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由于李悝的改革,魏国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地主阶级政权逐渐巩固,国力也随之强盛。
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实力最雄厚的国家。
楚国和吴起
公元前390年左右,在魏国任西河郡守的吴起因受排挤,由魏入楚。
这次变法的重点是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
吴起认为,楚国之所以“贫国弱兵”,是因为大臣、封君“上逼主而下虐民”。
因此他压抑贵族,主张对封君以传三代的要取消爵禄,子孙不再继承。
同时整顿政治机构 ,精简官吏,削减官吏的俸禄,以节省开支来补充军政开支的不足,这就是所谓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
他还根据楚国地广人稀的特点,下令旧贵族连同所属人员,去开发荒凉地区 。
这样不仅有利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还加强了地区开发。
为了整顿官场的歪风邪气,吴起要求官员公而忘私 ,全心全意为君主政权效力。
同时禁止私门请托,不准纵横家进行游说。
经过吴起变法,楚国很快强盛起来。
“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是由于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楚悼王死后不久,旧贵族就发动政变,箭射吴起 ,并进行车裂,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秦国和商鞅
就在魏、楚变法接近尾声的时候,一直受到中原诸国鄙夷,而不甘落后的秦孝公 ,寻求“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吹响了变法的号角。
而这位为秦孝公“出奇计强秦者”便是商鞅。
商鞅,魏国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
一直以来,他都在魏国苦觅良机,想有一番作为,但终不得志。
当商鞅听说秦孝公四下招贤,于是他来到秦国。
商鞅与秦孝公面谈三次,说服秦孝公,驳斥拘泥保守的旧贵族的责难。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
商鞅改“法”为“律”,制定连坐法 ,实行轻罪重刑 ,宣布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不告发的腰斩,一家藏“奸”与投敌者受同样的处罚。
商鞅规定,勤劳耕种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就免除其本身的徭役。
从事商业而贫困的,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府为奴隶。
同时焚烧儒家经典 ,禁止游说求官的活动。
这次变法获得了初步成功。
公元前352年,商鞅因功升为大良造,并开始了第二次变法。
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 ,这就承认了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而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编制户口,就把全国政权、兵权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权 的统一的政治体制,便于巩固统治,发展小农经济。
此外商鞅还制定秦律 ,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等。
商鞅变法,使得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发展和巩固,成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比较彻底、全面而成功的一次变法。
变法推行十几年,秦国就出现“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局面。
但由于变法触犯旧贵族利益,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商鞅被诬告谋反 ,结果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然而新法在秦国已经深入人心,秦国历代君王都不遗余力地遵守推行,其结果是,使秦国一跃而成为诸侯中的强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所以汉代王充称赞到:“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韩国和申不害
与商鞅变法大约同时期,韩昭侯、齐威王相继变法图强。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加强中央集权。
与商鞅、吴起等法家一样,申不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独裁,把大权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
不同的是,商鞅、吴起等法家主张通过厉行法制来达到目的,把“法”看成实行中央集权的有效工具,申不害虽然也讲“法”,但是他没有把“法”放到主要地位,而主要讲究“术” 。
为防止臣子篡权,他主张君主依靠机密手段 ,驾驭 各级官吏,各级官吏不能越职。
申不害的“术”,近似于阴谋权术 ,他用这种方法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远不如商鞅等人的变法成效显著。
齐国和邹忌
齐国的变法运动要从齐威王 说起。
齐威王继位后,任用邹忌 为相,进行政治改革。
主要内容是任用贤才、赏罚分明 。
针对齐国“百官荒乱”的局面,齐威王赏给政绩赫然的大夫万家食邑,而把治理无方,靠贿赂君王左右的人,来获得赏赐的大夫烹死。
此后,“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
同时广开言路 ,提倡进谏。
齐威王下令群臣吏民进谏,重赏有好建议的人,以至门庭若市 。
一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经过齐威王政治改革,齐国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新气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与秦东西对峙的强国。
赵国和赵武灵王
公元前307年,为了改变赵国四面受敌,屡战屡败的局势,赵武灵王正式下令“胡服骑射” ,进行军事改革。
他采取了从上到下,虚心说服教育的方法,终于使胡服骑射成为君臣的共识。
他打破传统上按地域招募、编制军队的做法,在北方靠近胡地的人中,招募善于骑射的人,作为骑兵 部队的核心。
将部分步兵改为骑兵加以训练。
收编边地游牧族的骑手作为补充力量,并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 等渠道,获得大批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
改革后的赵国武装力量迅速增强,先后打败了林胡和东胡,辟地千里,占据云中、九原等蒙古草原地区,直接威胁秦国。
同时,赵国又花费10年时间,灭掉心腹之患,中山国。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燕王哙执政时发生内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攻入燕国,致使燕国几乎灭亡。
燕昭王即位后,任命乐毅 为亚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任贤使能。
公元前284年,乐毅统帅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兵伐齐,攻下齐国70余城,从此齐国一蹶不振。
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先后富强起来,称雄一时。
但由于各种原因,或是改革不彻底,或是后来的继位者昏庸无能,又先后衰弱下去。
只有秦国,坚持商鞅变法后的策略措施,越战越强,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为什么战国时期许多大国都发生重大的改革?
1 当时各诸侯国间为争霸兼并而产生的现实压力;
2 农业发展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他们为了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要求改革,废除旧制度。
2 农业发展后,新兴地主阶级崛起,他们为了进一步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要求改革,废除旧制度。
简述魏国的改革。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命李悝进行变法。
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食有劳而禄有功”,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
“尽地力之教”。督促农民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以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推行平衡粮价的“平籴”法。
制定《法经》,实行法制。
变法的内容主要包括“食有劳而禄有功”,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
“尽地力之教”。督促农民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以防备风雨对庄稼的损害。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推行平衡粮价的“平籴”法。
制定《法经》,实行法制。
简述楚国的改革。
公元前390年左右,在魏国任西河郡守的吴起因受排挤,由魏入楚,楚悼王任用他主持变法。
变法的重点是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整顿政治机构,精简官吏。开发荒凉地区。要求官员公而忘私。
变法的重点是打击旧贵族的势力。整顿政治机构,精简官吏。开发荒凉地区。要求官员公而忘私。
简述秦国的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变法内容包括连坐法,实行轻罪重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重农抑商;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说求官的活动。
公元前352年,商鞅因功升为大良造,并开始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
此外秦国还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
公元前352年,商鞅因功升为大良造,并开始了第二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封疆,民得买卖”。
此外秦国还废除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制定秦律。
简述韩国的改革。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加强中央集权。主张君主依靠机密手段,驾驭各级官吏,各级官吏不能越职。
申不害的“术”,近似于阴谋权术,他用这种方法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远不如商鞅等人的变法成效显著。
申不害的“术”,近似于阴谋权术,他用这种方法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远不如商鞅等人的变法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