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

---- 孙子与兵家思想的形成

古人认为,
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

祀就是祭祀祖先,
戎就是战争

春秋战果争霸兼并的激烈争夺,
让战争成为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频繁的斗争、
长期的战争,
造就了大批的杰出将领
他们开始总结战争规律,
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客观原因,
形成了一整套有关战争的理论性著作

与此同时,
一个著名的学派,兵家,就此诞生。


这些科学的军事著作,
历经两千多年,
却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甚至漂洋过海征服了整个世界。

兵家,
就是指古代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
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
研究制胜的规律的这一类学者。

兵家的历史,
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蚩尤

传说炎帝与黄帝联合共战蚩尤,
他们在涿鹿展开激战。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打得天昏地暗、
血流成河。
最后蚩尤被黄帝所杀。

蚩尤虽死,
但是他的勇猛形象仍然令人畏惧。
后来黄帝尊蚩尤为“兵主”
战争之神
一直到秦汉时期,
军队在大战之前一定要祭祀蚩尤,
可见其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长期的战争过程中,
兵家思想开始孕育产生。

西周时期的姜尚被尊为兵学始祖
姜尚的军事思想,
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六韬》之中。
《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
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

把兵家思想发展到最高峰的,
则是被后人誉为“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
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
即今山东惠民人。

但由于当时的齐国几大家族相互争斗,
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孙武便举家迁到了南方的吴国
躬耕隐居,
著写兵书,
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后来经过伍子胥的推荐,
孙武见到了吴王阖闾
并将自己苦心撰写的13篇兵法,
献给了吴王。

吴王看后大加赞赏,
于是想试试孙武的真实才能。
于是,
就让孙武对宫中180名妇人进行操练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
孙武把180人分为两队,
并以吴王宠爱的姬妾二人各为队长。

这些妇人哪见过这种架势,
所以当孙武开始操练时,
这些妇人大笑不止。
经三令五申后,
仍然无所改变。

于是孙武命人把两名队长斩首。

吴王虽然从中制止,
但是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此二人。

这些妇人见状,
惊骇地规规矩矩听从命令,
再也不敢出声了。

于是阖闾知道孙武能用兵,
立即拜孙武为大将


公元前506年,
吴国与楚国在柏举,
也就是今天湖北省麻城市,
发生了一场战争,
柏举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
吴国以3万军队大败楚国20万军队,
接着五战五胜,
攻入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省荆州以北。

这一战使吴国声名远扬,
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孙武与伍子胥的共同辅佐下,
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
成为春秋末年的霸主

孙武晚年不知所终。
传说他隐居山林,
整理自己的兵法,
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全书13篇,
大概5,000余字。
孙子在开篇就提到“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强调了战争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但是孙子并不是一个穷兵黩武之人,
并不是一味的好战。
他认为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
反对轻易用兵
认为攻城掠地,
是在迫不得已时采取的手段。
战争最高明的手段,
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兵法充满了谋略和智慧,
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是中国古典,
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上世纪60年代,
英国二战名将蒙哥马利访华时,
曾对毛主席表示,
建议世界军事院校,
都应该将《孙子兵法》作为教科书。
时至今日,
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英、俄、德、
日等20种语言文字,
不少国家的军校把它列为教材。
据说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
交战双方都曾经研究过孙子兵法,
以借鉴其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强调的是战争的谋略,
而谋略是一种大战略大智慧,
所以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
在现代他还被广泛运用到政治
商业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孙子兵法,
已经是美国哈佛商学院,
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
成为影响很多商界名人一生的书籍。


正是这样一本名声显赫的书,
关于这部著作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孙武,
曾经在学术界争论了1,000多年。

有人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
有人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
有人认为是由战国初年
某位山林隐士而编写,
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

直到1972年,
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
发掘两座汉代墓葬时,
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
一个千年的历史谜团终于被揭开了。
孙子兵法的作者,
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大将孙武。
这是中国保留至今的最古老的兵书。

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的,
还有一本经典兵书《孙膑兵法》
它的作者,
正是曾被误认为孙子的著名军事家,
孙膑


孙膑,齐国人,
是孙武的后裔,
大约出生在今山东阿县鄄城县一带,
生卒年月不可考,
大约与商鞅、孟子处于同一时代。

相传孙膑与庞涓同时师从鬼谷子
学习兵法。
后庞涓为魏国将军。

庞涓深感自己的本领不如孙膑,
就派人把孙膑骗到魏国,
借故施以膑刑
即将他的膝盖骨剔掉,
使他终身残废。

后来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
秘密逃到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很赏识孙膑的军事谋略,
于是善待孙膑。

孙膑通过著名的田忌赛马
显示出不凡的谋略。

田忌趁机把孙膑推荐给齐威王。
得到齐威王的器重,
被任命为齐国的军师
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


公元前354年,
魏国派庞涓率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即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

赵国向齐国求救,
齐于是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
去援救赵国。

孙膑指挥齐军避时就虚,
直接攻击魏国都城大梁,
即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迫使围攻邯郸的魏军回援。

齐军在庞涓回师必经之地桂陵,
即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兵进行截击。
结果魏军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公元前342年,
国力有所恢复的魏国进攻韩国。
韩国向齐
国求救。
仍以田忌为将军,
孙膑为军师,
仍采取攻其必救的战法,
率军直奔大梁,
迫使攻韩魏军回救。

魏军汲取桂陵之战的教训,
以太子申为上将军,
庞涓为将,
率兵10万准备与齐军决战。

孙膑鉴于魏军训练有素,
剽悍善战,
但向来轻视齐军的情况,
便采用“退兵减灶”之法来迷惑魏军。

齐军与魏军稍加接触后,
齐军就假装败退。
在撤退途中,
第一天建10万个灶,
生火做饭。
第二天建5万个灶。
第三天只建三万个灶。
这就造成了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
诱惑魏军追击。

庞涓重骑丢下步兵,
带领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逐齐军。

齐军将魏军诱聘至今
河北大名附近的马陵道,
给予致命一击。
魏军大乱。

庞涓智穷兵败,
自杀而亡。

齐军趁机追击,
俘获了魏太子申。


马陵之战后,
孙膑辞官归隐,
潜心于军事理论研究,
终于写成了旷世名著《孙膑兵法》
而有关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至今还在民间传唱。


《孙膑兵法》共16篇。
在继承孙子军事思想的基础上,
又有新的发展。

比如他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工具,
进行战争一定要合于“义”
“战而无义,
天下无能
固且强者”。


兵家虽然讲的是如何进行战争,
但是他们并不是强调要打倒敌人、
消灭敌人,
而是像孙子兵法中所说,
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也就是说,
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得战争,
而是为了赢得和平


世界上伴随任何一个国家崛起的,
必是对外的侵略与扩张。

然而一直领先世界的古代中国却
绝少出现这种现象。

这不能不说,
与兵家的战争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21世纪,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
澳洲军事作家小莫汉·
马利在展望21世纪的军事理论发展时,
这样语言,
正如19世纪的战争受约米尼的影响,
20世纪的战争受克劳
塞维茨的影响一样,
21世纪的战争将受孙子和利德尔
哈特的战略思想的影响。
这正是对中国兵学所提倡的和平、
慎战思想的最好肯定。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传统兵学
继续在世界舞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您似乎正在使用手机端进行浏览。使用画中画模式播放视频,开启文字跟踪,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推荐前往电脑端获取最佳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