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大词

大家好。这一节我们来谈谈反对大词。
我们生活的语言环境会给我们使用的语言文字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这里谈一个坏的影响,就是我们常常使用莫名其妙的大词。使用多了我们会慢慢疏远原初想要表达的意思,词不达意。长此以往,我们与自己的语言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最终丧失语言文字的造血功能,失去表达自己的能力,成为自欺的人。
从小到大,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面对一些语言文字,全篇形式上冠冕堂皇,但我们几乎读不进去,毫无感觉。有些时候也许是我们理解力的问题,有些时候应该还与写东西的人不想让我们知道他的意思有关。什么是大词。英国思想家波普尔在他的《反对大词》一文里说,每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很特殊的责任,他们对于同胞和对于社会有责任尽可能简单,清楚,谦虚的描述他的研究结果。波普尔批评的是一种浮夸的词语表达方式,夸夸其谈,佯装具有我们所不具有的智慧,他称这是一种没有理智的谦虚的言辞。在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一些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那些人把简单事物变得复杂,把浅薄的事物变得困难,把同胞淹没在迟疑的大海中。而曾经深刻的改变过世界的马克思和列宁,在波普尔眼里,却是以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典范。毛泽东在他的文章《反对党八股》中,从党的文风上提出过批评。许多学者也都触及到了大词的危害。大词至少有几个特征。
首先是浮夸和含混,其次是空洞,然后是虚假。正如毛泽东给党八股指出的第一条和第二条罪状。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做势,借以吓人。在形式上的装腔做势和浮夸应该是大词最重要的特点。然而人类的生活中这类大词有着魅惑的欺骗性质,常常反复出现。毛泽东和波普尔批评的文风似乎是特有所指,前者针对所谓的党内八股文,后者针对社会学家以及哲学家学术写作的问题,感觉离我们大学生比较遥远。但反对大词对我们个体仍然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具体的个体,他是有着鲜活体验的个体,和他形成关系的应该是更为具体的,携带着他个人体验和思想的语言,而不是那些浮夸的,空洞的大词。如果反过来一个个体经常去使用这种大词,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表达自己的能力,最终也丧失体验的能力,同时越来越缺乏理性和逻辑思考能力,沦为一个麻木甚至愚蠢的个体。这无疑与高等教育的初衷和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比如在谈及爱国的时候,我们把这种宏大的词语审慎的变成关心这片土地上具体的人,而不把这种词挂在嘴上,可能是一种更为负责任的方式。正如建立仁学的孔子,在听完马厩失火的时候,只问具体的人,而不问马一样。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明末的名将袁崇焕在遭遇崇祯皇帝对他下令凌迟处死的时候,北京城的诸多百姓争相购买从他身上割下来的肉吃,那时候他们之所以这么愤怒的处置一个来拯救北京城的人,除了信息闭塞造成愚昧,还有就是卖国这种大词,让他们丧失了普通正常人的心智,变成虎狼一样的人。这个例子很多,清末京师大学堂第二任校长许景澄,就曾经因为说出当时实际的国情,反对义和团攻杀外国使馆,最终被慈禧以勾结洋人,有言乱阵与语多离间之罪斩首。许景澄被压制刑场时,前来围观的许多市民和义和团拳民愤怒叫嚷,这个老畜生墨水都喝脏了,作为朝廷的大臣,不为国家访反为洋人。许景澄因为爱国而不得不说真话,而真话是细致具体的,一旦具体而细致,就会触及具体的利益相关方,这个当时容易被落实罪名。而普通老百姓的民意汹涌,却是因为他们被所谓的不为国家,不爱国这种大词裹挟所致。最终,这种被大词裹挟的民众反过来也会形成对社会的裹挟。所以类似于爱国,成了许多人指责和批评他人,对自己又最安全的词语。对爱国,最容易最安全的恰恰是说大词,而不去做具体的事情,也不说出具体的建议。所以鲁迅赞扬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不难看出,大词横行在各个层面可能都会带来破坏,但我们作为学生,也许最应该思考的,就是我们作为个体生命,负有一种责任去解释自己使用的语言。对于学习写作的我们来说,如果我们暂时不能理解词语的百元大钞,那么,我们先把词语的便士用好,这是对自己的体验和思想最为负责,任何事是求是的态度。
这一节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使用大词的表现有什么?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使用大词的危害有什么?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为什么很多人,甚至我们自己会喜欢大词?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我们要怎么做?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