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化就是把真值函项的内容,纯粹地提取出来,把日常语言附带给它的其他的修辞的内容去掉。
我们只能说“并且”是“合取”的自然语言原型,而不是“合取”本身。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这就是为什么要符号化。符号化了以后它的意思就非常准确了,把日常语言附带给它的其他含义去掉,就仅仅留下了真值函项中的意思。
以上我们讨论了合取,接下来我们讨论析取。
我们看一个命题:“北京大学以其理科著称,或者以其文科著称”。
这是一个复合命题,它的连接词是“或者”。
“或者”属于逻辑学研究的真值函项连接词,用一个符号表示,就是一个朝下的尖(∨),读作“析取”。
它的支命题就叫“析取支”,这个命题本身就叫“析取命题”。
析取命题的逻辑形式是“p∨q”。 p和q这两个命题变项代表两个支命题,有一个析取词把它们连接起来。
现在我们看它的真值表。析取命题的真值表,也就是析取命题如何真值函项地(唯一地)决定于它的支命题。
析取命题的真值唯一地决定于其支命题的真值,因此我们说,析取命题是一个真值函项复合命题,它的连接词是真值函项连接词。 析取的意思就是这个真值表决定的。
下面我们要讨论否定词和否定命题。
顾名思义,否定命题就是对一个命题的否定。 比如说:“所有基本例子是可分的”,这是一个命题。对他的否定(就是)前面加上“并非”。 “并非所有基本例子是可分的”,就构成了一个否定命题。
否定命题属于不属于复合命题?属于,因为它里面包含着其他命题,所以否定命题也是复合命题。
不过它这个复合命题,只有一个支命题,这是它和别的不同的地方。 它包含了一个支命题,所以它也可以叫做一项复合命题,而其他是二项复合命题。
我们用这样一个东西(¬),代表否定词。
被否定词否定的那个命题,我们一般叫原命题。
用否定词构成的命题,就叫否定命题。
否定命题的符号化就是就这样:“¬p”,它只有一个支命题。
我们看一下它的真值表。
否定命题是一个真值函项,它的真值也是唯一地决定于其支命题的真值。
我们经常说“双重否定”,否定了再否定。我们不妨也列一下他的真值表。在p真的情况下,并非并非p是真的;在p假的情况下,并非并非p是假的。 双重否定又回到了原命题了,对吧。
下面我们看蕴含词和蕴含命题。
蕴含命题的连结词是“如果...,那么...“。 这种命题,在日常语言里是经常被使用的。 “如果物体被加热,那么物体体积膨胀”,这就是一个蕴含命题,它的连接词是“如果...,那么...“。
注意这是一个连接词,不是两个连接词,”如果“和”那么“总是在一起用的,即使有时候省掉其中一半,那只是省略,不等于没有(含义是包含在其中的)。
逻辑里用这个箭头(→)表示“如果...,那么...“,读作蕴涵。 这个叫做蕴涵词,相应的命题叫蕴涵命题,用符号表达就是“p→q”。 p和q是支命题,p叫“前件”,q叫“后件”。
现在我们看一下它的真值表:
(老师举“如果物体被加热,那么物体体积膨胀”的例子,我觉得对于理解不是很有帮助,故不整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看视频。)
(老师举“如果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么我头朝下走路”的例子。补充一点论述:如果太阳没有从西边升起,而我却头朝下走路了,并不会使得这个蕴含命题为假,一定要赋予现实意义的话,就是:“我并没有违背我如果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么我头朝下走路的承诺。”)
(同学问问题:“‘如果日本侵略中国得逞,那么中国没有沦为殖民地’这个命题前件、后件都是假,但是为什么那么不舒服(即反直觉)”。 这个问题在前面的提示中说到过,我们应该忽略逻辑连接词在现实语言中的含义,定义逻辑连接词的时候就是删去了其现实含义的,定义逻辑连接词的目的也是为了删除其现实含义,避免歧义。)
日常语言里的“如果...,那么...“,常常是要考虑内容之间的联系的。
但是在我们这里,不考虑前件和后件之间的内容联系,只考虑真和假。
这种蕴含有个名字叫,“实质蕴含”,这是罗素给出来的。 因为很多人对实质蕴含给出了非议,认为蕴含和日常人眼里使用的“如果...,那么...“相距甚远。
他说我这个只由前件和后件真假决定的蕴含叫实质蕴含,考虑到前件和后件内容联系的蕴含叫严格蕴含。 严格蕴含比实质蕴含断定的要多。 实质蕴含是断定最少的一种蕴含,它是一切蕴含所必要的条件。
因为日常语言的“如果...,那么...“是严格蕴含,所以如果你内容上联系不起来,他就说你这句话是假的。 (按照)严格蕴含(的要求)他是假的,但是(按照)实质蕴含(的要求,)它是真的。 严格蕴含和实质蕴含,有一个差距在里头的。
尽管有这种差距,但是实质蕴含在日常语言里也有它的原型,比如说我刚才说,“如果明天太太阳从身边西边升起,那么我头朝下走路”,这就是它的原型。
有一个人就提出这样一个质疑:“‘如果2+2=5,那么罗素和某主教是同一个人’,按照实质蕴含的定义,这是一个真命题,那就请你说说他的道理吧”。
罗素就接受了挑战,给了一个证明:
题设2+2=5,已知2+2=4,所以5=4。 两边减1,所以4=3。两边减1,所以3=2。两边减1,所以2=1。
我们知道罗素和某主教是两个人,所以他们是同一个人(因为前面证得2=1),证毕。
大家觉得这好像在开玩笑,其实里面蕴含着严肃的道理。
如果你题设是假前提的话,已知的真命题就必将与它发生矛盾。
大家说也许是凑巧。 不凑巧,你把2+2=5改成2+2=6,2+2=7照样行。 你随便改,他给你转弯抹角的总能得出来这结论。 比如说2+2=6,那么已知2+2=4所以就变成了6=4,两边除2那就是3=2,再减一就是2=1。
(不过这个证明没办法反驳“前件为假,后件为真,而复合命题为真”的情况)
(不过这个证明没办法反驳“前件为假,后件为真,而复合命题为真”的情况)
记住在逻辑学里,在命题逻辑里,我们讨论的实质蕴涵不是严格蕴涵,严格蕴涵要在模态逻辑里面才讨论。
有趣的是,在数学里面,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大多数推理里面,实质蕴含确立的推理规则就够用了。
所以在命题逻辑里,如果不特别加以声明,我们的“如果...,那么...“就是作为实质蕴含使用的。 比如说“如果雪是黑的,那么孔子是男的”,这话在日常语言里简直胡说八道,但是作为实质蕴含,它是真的(,而我们默认情况下,会作为实质蕴含使用,所以默认情况下,它是真的)。
(等值词和等值命题)
“一个人是中国公民,当且仅当他具有中国国籍”,这个“当且仅当”,就是这个复合命题的连接词。
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双向的箭头(↔),读作等值。 这个命题就是等值命题,它的符号就是“p↔q”,p叫左支,q叫右支。
就不要说它是前件、后件,只有蕴含命题有前件、后件,等值命题的两边是平等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不叫前件、后件,而叫左支,右支。
我们现在看一下它的真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