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
---- 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
在西方人眼中
充满了神秘色彩,
他的治疗理论
更是令西方人难以想象。
中医学,
是中华民族的独创,
堪称世界医学中的
一朵奇葩。
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后,
两汉之际的中医学,
又取得了哪些进步呢?
出现了哪些,
杰出的医学理论著作呢?
那些
充满神话色彩的名医,
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
《神农百草经》
秦汉时期,
众多的医学家
对中国的药物学
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总结,
共同总结、搜集、整理
当时药物学的经验成果,
终于在东汉时期,
编撰出了
我国
最早的医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草经》或《本经》。
在我国古代,
绝大部分药物都是植物,
“本草”
自然就成了药物的代名词,
所以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
另外,
传说中医学的始祖是神农氏,
而“神农遍尝百草“的传说
更是妇孺皆知,
所以
就把这部书定名为《神农本草经》,
希望假托古代圣人之名,
提高本书的名气,
增强人们对本书的信任感。
全书共记载了365种药物
,
除了比较详细地记述了
各种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之外,
还将药物按照效用分为
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 种
主要是一些无毒药物,
以滋补营养为主,
长期服用
既能祛病又可延年益寿;
中品120种,
一般无毒或有小毒,
多数具有补养
和祛病的双重功效,
但不能长时间服用;
下品125种,
是以祛除病邪为主的药物,
多数有毒或药性刚猛,
不可过量使用。
这种分类方法,
是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
既便于选择和使用,
同时又提供了
治疗疾病安全有效的药物范围。
经过历代临床实践
和现代科学实验证明,
书中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
《神农本草经》
虽然是药物学专著,
但还
阐述了一些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
它将药物
以封建政权中君臣的地位为例,
来表明其主次关系
和配伍的法则,
并对药物性味
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书中指出,
寒、热、温、凉四气
和酸、苦、甘、辛、咸五味
是药物的基本性情,
在具体的诊断中,
可针对疾病
寒、热、湿、燥
性质的不同,
依据事物之间
相生相克的原则选择用药。
例如,
寒病选择热药,热病选择寒药。
此外,
《神农本草经》还指出,
药物之间,
有的共同使用,
就能相互辅佐,
发挥更大的功效,
而有的药物合用,
则会产生剧烈的副作用,
或相互抵制,
因此必须配合得当。
在用药方法上,
强调必须适量和谨慎,
尤其是有毒的药,
不可以多服久服。
这些理论和方法,
一直为
后世医学家所重视,
成为用药的基本原则。
《神农本草经》
是中国最早的一部
比较完善的药物学专著
,
该书为中国古代的药物学理论
奠定了基础,
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影响,
至今
仍然是医学工作者的
重要参考书。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
两汉时期
涌现出了众多
著名的医学家。
西汉初年,
著名医学家淳于意,
精通医学,
能够知人死生。
西汉后期的楼护,
饱读医书,
在长安一带行医,
名满京城。
东汉时期,
在众多的医学家中,
最著名的当属
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
张仲景,
名机,
今河南南阳人。
他少年时
拜同郡的名医张伯祖为师,
开始潜心钻研医学,
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成为当地的著名医生。
由于张家是当地
颇有名望的大家族,
因此
张仲景曾经有机会
出任朝廷命官,
但他专心行医,
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
后来到献帝时期,
他虽出任长沙太守,
但仍然在每月的
初一和十五,
端坐在大堂之上,
悉心替百姓问诊,
以至于后来
人们把在药铺里
给人看病的医生
都称为“坐堂医生“。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
已是东汉末年,
在经历了黄巾军起义之后,
各地诸侯割据,
彼此征战不休。
战争不仅造成社会动荡,
人民流离失所,
更可怕的是
引发了瘟疫的流行。
张仲景家族
本来是人丁兴旺,
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
死了三分之二,
其中十分之七,
是死于伤寒病。
为了拯救困苦不堪的人民,
他隐居岭南,
广泛搜集和整理
民间流传的各种药方
和治疗方法,
潜心研究医学。
同时他还深入民间,
辗转奔波于各地,
为病人排忧解难。
到建安十五年,
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
临床医学名著,
《伤寒杂病论》
。
全书共记载了
375个药方,214种药物
,
共计22 篇,
5 万余字。
这部书经过后人整理,
又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
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的主要贡献是
主张辩证施治
。
他总结了《黄帝内经》以来的
病因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
详细阐述了诊断疾病的
“四诊”法
,
即望色、闻声、问症、切脉
四种诊断方法,
他还把临床上
遇到的各种复杂的症状,
综合归纳成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个纲领”,
并深入浅出地提出了
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
和治疗方法
。
而在《金匮要略》中,
则主要
介绍了四十多种疾病,
还论述了
引发疾病的各种原因,
主张早期防治
。
张仲景还在前人基础上,
论述了一些处方用药的
加减变化规律,
调制了不少新的复合方剂,
被后人称为“方剂学之祖”
。
《伤寒杂病论》
是世界上第一部
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
它将理法和方药熔为一体,
开创辩证论治的先河
。
张仲景不仅医术高超,
他的医德更值得称道
。
他一生悬壶济世,
为促进医学的发展,
倾注了所有心血。
自唐代以来,
张仲景的学说
便开始传播于世界各地,
在国际医学界
享有崇高的声誉,
日本、朝鲜等国
称他为医学“先师”,
中国则称之为“医圣“。
1993 年,
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
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
把张仲景列入了
29 位世界医史伟人的名单,
而在张仲景的故里,
河南省南阳市,
至今,
人民仍然自发地
去南阳医圣祠祭拜张仲景,
群众祭祀张仲景的这一活动,
甚至已经入选
河南省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佗
与张仲景同时代的,
还有一位杰出的外科医生,
他就是华佗。
华佗,
字元化,
出生在东汉末年
一个士族家庭,
家乡是豫州沛国谯县,
也就是今天的
安徽省毫县。
由于家道中落,
家人对他寄予厚望,
他自幼刻苦攻读儒家经典,
不断提高着自己的文化素养。
由于华佗的家乡谯县
盛产多种药材,
所以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
也留心医药,
精心研习前代医学典籍。
成人后,
华佗没有选择在乱世中
获取功名利禄,
而是选择了终身从医。
他在实践中
不断钻研进取,
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
一位医学大家,
被后人称为“神医”。
华佗通过学习和实践,
掌握了大量药方
。
他开的药方都极其简单,
只需几种药材,
而且在取药时,
从来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
随手一抓就能
准确把握药材的分量。
华佗精通内科、外科、儿科
和针灸
。
他的针灸术,
往往只用几针,
就能“针到病除”。
在外科手术方面,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
发明了麻醉剂--
麻沸散
,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
用麻醉方法
进行外科手术的人,
比欧洲早1600多年。
据《后汉书》记载,
华佗可以用麻沸散
麻醉病人,
然后剖开病人的胸腹,
取出积在病体内的病块,
有时还可以把
溃烂的肠子剪断,
把好的肠子接在一起,
然后进行手术缝合,
之后还在刀口处
敷上他配制的药剂,
以促使伤口尽快愈合。
如此高难度的手术,
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实在是令后人难以置信,
同时更增添了几分敬佩,
华佗因此被后人称为
“外科鼻祖”。
为了增强人民的体魄,
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华佗还模拟
虎、鹿、熊、猿、鸟
这五种动物的动作,
编制了一套健身体操--
“五禽戏”
。
这套体操实际上
是以体育活动为主,
与气功相结合的健身运动,
用这套方法锻炼筋骨,
可使人精神饱满、
延年益寿。
就是这样一位
富有传奇色彩的神医,
由于不愿意成为
曹操的御用医生,
最后竟惨死在曹操之手。
传说,
华佗将自已毕生所学
写成了一部
《青囊经》,
在临死之前送给狱卒,
可惜狱卒不敢接受,
华佗只好忍痛烧毁。
幸好,
他的弟子把他的经验
继承了下来,
才不至于让他一生的心血
付诸东流。
正是有了这一代代人的
刻苦钻研和不解努力,
中国的中医学,
才取得了长足发展,
并在世界医学史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