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戏仿的骑士传奇,展现了主人公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他与侍从桑丘的互补与发展。
《堂吉诃德》
----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一部戏仿的骑士传奇,展现了主人公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他与侍从桑丘的互补与发展。
同学们好,
现在我们学习第三讲,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戏仿的骑士传奇。
塞万提斯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塞万提斯的生平概貌。
塞万提斯
是
西班牙
最伟大的小说家,
也是西班牙在世界上声望最高、
影响最大
的一位作家。
他是西班牙文学的骄傲,
是西班牙文学的明珠。
塞万提斯
生活在西班牙帝国
由盛转衰
的历史时期。
他的生平,
生活经历非常
坎坷
,
当过士兵,
当过侍从,
当过军需官,
当过税务官,
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
无非是为了谋生,
为了从社会的底层,
能够最后上升到社会的上层。
但是,
塞万提斯的一生在这方面是不顺利的。
他比一般人还多了一些经历,
就是他还做过俘虏,
他还被被捕入狱过。
可以说生活非常的坎坷。
一生颠沛流离。
最后也是贫病交加而死。
《堂吉诃德》
是塞万提斯1602年开始创作的,
这一年他52岁。
1605年,小说的上卷出版。
出版以后,
大获成功
,
当年
一年的时间就再版了五次。
这样的销量,
即使在现在也是令人惊讶的,
更不用说在那个时代,
一年就再版了五次。
在1614年,
由于上卷出版以后,
大受欢迎,
所以出现了伪作和续作。
那就是说,
因为他的书销量非常好,
有人就冒《堂吉诃德》的名,
出版了它的续作。
这件事
对塞万提斯本人
触动很大,
他本来是正在写下部,
由此
就加快了
写作的速度,
在1615年出版了下卷。
下卷出版以后,
在第二年,
塞万提斯就去世了。
这是塞万提斯的出生地
阿尔卡拉
,
以及他在
巴拉多利德
住过的房子。
这都是今日的照片。
塞万提斯的其他作品
塞万提斯
除了《堂吉诃德》以外,
还创作过不少重要的作品。
其中有一部经常被人们提起的,
就是诗体悲剧
《努曼西亚》
。
这部诗体悲剧
描写的是古代西班牙
努曼西亚城
的人民抵御罗马侵略者的故事。
慷慨悲壮,
富有
爱国主义热情
。
这是很有名的一部,
《努曼西亚》。
另外塞万提斯还写了一部小说集,
叫
《训诫小说集》
。
《训诫小说集》
包括12个短篇。
它的题材
是非常丰富的。
其中,
尤其以爱情,
以冒险故事居多。
有各种题材,
这一类的题材
多一些。
这部小说集
的意义,
还在于它具有
写实性
。
在文艺复兴时期,
一部作品,
它具有写实性,
往往是一种新的现象,
是一个优点。
而这部小说,
它具有写实性,
广泛的反映和揭露了,
16世纪末17世纪初,
西班牙日趋败落的社会现实,
西班牙帝国正在急剧的衰落当中。
这段时间的
历史时期,
被塞万提斯捕捉到了
他的小说集当中。
《训诫小说集》
还表现了塞万提斯的
人文主义理想
,
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对美德的歌
颂,同时也彰显了爱国主义精神。
它的题材,
它的主题,
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这是
塞万提斯所创作的一些作品,
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堂吉诃德》的情节梗概
下面。
我们来学习《堂吉诃德》这部作品。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
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品。
这部小说
叙述
西班牙一个叫拉·曼却的
地方,
有一个
穷乡绅
,
叫
吉哈达
。
他本人
读骑士小说读得入了迷
,
自己
也就
想效仿骑士的游侠冒险生活
,
想学游侠去
经历一种冒险,
游侠的这样的一种生活。
于是他就给自己改了名,
改名为
堂吉诃德
。
他从祖先留下来的遗物当中,
找到了一副
残缺的盔甲
。
为自己家里边的那匹
瘦马
,
取了一个名字,
叫驽骍难得,表示这匹好马,
实际上是一匹又老又瘦的马,
起了这么一个很好的名字。
游侠骑士都要有意中人啊,
堂吉诃德没有,
于是他给自己在邻村的一个
村姑小姐,
把邻村的一个
村姑小姐
指定为自己的意中人,
还给他起了一个贵族的名字,
叫
杜尔西内娅
。
他又跑到自以为是城堡的一家
客店
,
强迫客店主人给自己
授了封
。
然后开始游侠冒险的生活。
他的经历
非常的多,
也非常的有趣。
其中就包括他从地主手里边
解救挨打的佣人
。
逼迫商队承认
天下的
美女都比不上他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
没有他的意中人漂亮。
但是不幸马失前蹄,
摔伤
,
紧接着,
又
被商人的跟班痛打
。
最后灰溜溜的被老乡救起来,
送回了家。
这是他的第一次经历。
他总共
有三次经历,
这是他第一次。
那么,
对行侠依旧兴趣盎然的堂吉诃德,
不久
又开始了他第二次的远行。
这一次,
尽管他找了他的邻居,
桑丘·潘沙
做侍从,
但是桑丘
不断的提醒,
并没有让他从幻觉中走出来。
桑丘·潘沙
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关于游侠冒险这一类的东西,
做一个骑士,
鬼啊,神啊,
怪啊这些东西,
桑丘统统都不相信。
他们出去了以后,
桑丘
总是在提醒他,
但是
堂吉诃德仍然执迷不悟。
他
把风车当成巨人
,
把旅店当成中了
魔法的城堡
,
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
魔法师的头盔
,
把苦役犯当作
受迫害的骑士
。
看到一群人抬着神像在求雨,
他以为是强盗抢走了良家的女子,
就去冲上去解救。
他还跑到黑山,
为爱情苦修
。
等等。
堂吉诃德
就这样一路鲁莽冲撞,
结果又
闹了许多的笑话
,
挨了许多打
,
被打的几乎丢掉性命,
最后又被人救回了家。
这是他第二次经历。
然后,
堂吉诃德在家里边休养了一个月以后,
又约桑丘·潘沙
跟他一起第三次出席。
第三次出行,
一开始
可以说开局得胜。
他打败了
一个叫镜子骑士的人,
还成功地向狮子挑战。
随后,
他们又被骗进了
公爵夫妇的城堡
,
受尽了捉弄
。
堂吉诃德的邻居,
一个叫
参孙
的邻居,
为了医治好堂吉诃德的疯病,
自己
假扮骑士准备打败他
,
让他发誓永不外出。
不料参孙
跟他一交手,
就败在了堂吉诃德的手下。
结果,
目的没有达到。
三个月以后,
参孙又找到了已经饱经
沧桑的堂吉诃德。
这次,
两个人再次决斗交手,
参孙终于把堂吉诃德给打败了。
根据两个人事先商定的条件,
堂吉诃德
一年里边不许摸剑
,
不许外出。
堂吉诃德是个很守信用的人,
他就答应了。
结果在回家以后,
在家里边就一病不起。
在
弥留之际
,
他才
明白
,
骑士小说害人不浅。
结果就留下遗嘱,
给自己
唯一的继承人,
唯一的亲人,就是他的外甥女,
不许嫁给骑士,
否则的话,
自己的那点遗产就不留给她。
小说
就这样结束。
这是《堂吉诃德》的情节梗概。
堂吉诃德
下面我们对堂吉诃德的形象
做一个分析。
堂吉诃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可以想一想,
这个人物形象我们怎么样来理解他。
大家都熟悉这样一个形象,
就像熟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样。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形象。
但是恐怕让大家说,
谁也一言两语,
不能把形
象做一个清楚的界定,
做一个明晰的分析。
这形象是很复杂的。
下面,
我们就尝试对人物形象,
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
沉溺幻想,脱离实际
堂吉诃德,
首先是一个沉溺于幻想,
脱离实际的人物。
沉溺于幻想,
脱离实际,
就像一个老顽童。
他爱读骑士小说,
羡慕骑士做派,
赞赏骑士精神,
于是他就想当骑士。
在装备、服饰、举止、行动上,
处处
模仿骑士
,
亦步亦趋,
完全地沉浸在骑士小说
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当中。
这种情形
大家都不难想象,
就像中国的
我们的少年读者,
读武侠小说入了迷,
奔少林寺的,
上武当山的,
大有人在。
或者就幻想像孙悟空一样,
手里边抓一根木棍子,
就以为是金箍棒,
然后能够
降妖除怪,
这样的
情形。
但是一般的人,
包括少不更事的年轻人、孩子,
通常都能够分得清
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会按照不同的世界的规则行事。
他分得清什么是现实的,
什么是想象的。
也会按照不同的规则来行事。
但是堂吉诃德不行,
他不同,
他出不来。
他固执地
在一个
被日常生活的逻辑所支配的世界里边,
去
按照幻想世界的逻辑去行事
。
于是他在世人眼里边,
就显出了疯相,
显出了病态。
就像
疯子
一样。
这是他形象的
最关键的一个因素。
他把旅店当成城堡,
他把酒囊当成巨人的脑袋,
把傀儡戏的舞台看成战
场,把羊群当成军队,
把村姑当成贵妇人,
满脑子魔法、
鬼怪、公主、美人,
总是单枪匹马,
猛冲猛打。
而且堂吉诃德,我们会注意到,
他从来
不知道在失败中接受教训
。
结果是洋相出尽,
害人害己。
他本来去救人,
结果害了人家。
本来做的是好事,
结果办成了坏事,
结果连累了别人,
也自己也吃了很多的苦头。
堂吉诃德
扮成骑士行侠仗义,
他宣称是要恢复骑士道,
是恢复骑士道的这种精神。
那么这样的一种信念,
这样的一个想法,
不仅脱离现实,
而且
脱离了时代
。
为什么说他脱离时代呢?
是因为在16、17世纪的西班牙,
就是塞万提斯生活和创作的年代,
当时的火器,
就是说枪炮,
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军事,
骑士逐渐的失去了它的作用。
骑士拿着一把剑,
持着一杆枪,
然后可以所向披靡,
那样的
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
了。
而且
骑士精神已经式微
。
在这种局面之下,
堂吉诃德
仍然还想提着一杆锈烂的铁枪,
去征战立功,
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
那么就此而言,
堂吉诃德作为骑士的形象,
就是
对骑士小说的一个讽刺
。
骑士小说里边都都是这样描写的,
而且,
在当时骑士小说还很流行,
因此《堂吉诃德》写这部小说,
他首先他是对骑士,
当时流行的
骑士小说的一个讽刺,
同时也是
对西班牙现实的一个讽刺
。
骑士小说
在西班牙繁荣于15、16世纪。
但是它的源头,
要长远的多,
是在中世纪。
大家都知道,
我们学过中世纪的文学,
中世纪的时候,
骑士传奇非常地流行,
韵文体的骑士传奇。
大家都知道
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
在中世纪是很流行的,
有很多的版本。
西班牙的骑士小说,
它的源头可以追到欧洲的中世纪。
但是在西班牙,
作为散文体的骑士小说,
它的繁荣
要比欧洲的其他国家要晚,
在15、16世纪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这方面的骑士小说是很多的,
在西班牙读者面也很广,
也很流行。
这些骑士小说,
不外是写骑士征战冒险,
英雄救美,
写这样的故事。
在骑士传奇
已经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
走向衰落的背景之下,
骑士小说独独在西班牙走向繁荣,
它有它特定的历史原因。
为什么呢?
这主要是因为16世纪上半叶,
西班牙
通过连续的战争和殖民的征服,
建立起了地跨欧洲、
非洲、美洲三大洲的强大的帝国,
西班牙帝国
。
我们知道,
欧洲的崛起,
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列强的
崛起为标志的,那最初
是哪些国家呢?
是葡萄牙、西班牙。
后来,
西班牙、葡萄牙走向衰落,
然后是英国、法国崛起。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段历史。
西班牙
就在在15世纪末,
16世纪初,
它的国力达到了顶点,
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
帝国,
出现了
繁荣
的强盛的局面。
这样的一种帝国的出现,
激发了国民强烈的
荣誉感和自豪感
,
以及冒险扩张、
建功立业的冲动。
而封建专制政权,
也乐于以
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
来迷惑人民,
借此巩固自己的统治。
而描写骑士游侠冒险,
包打天下的这种小说,
正好迎合了统治者和民众,
这样的一种心态。
他跟这种心态,
他是吻合的。
但是,
西班牙
这个国家,
它起来的快,
它发达的快,
衰落的也快。
以1588年,
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
打败(为标志)。
当然打败,
不纯粹是英国
海军有多么的强大,
跟它(西班牙)比较
不走运也有很大的关系。
就是很多船,
很多战舰,
是遭遇风暴以后自己倾覆的。
总之以西班牙
无敌舰队的战败为标志,
西班牙急剧地走向
衰落
。
1588年,
正是塞万提斯生活的阶段。
走向衰败以后,
现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国家和他的人民,
仍然沉醉在
盲目
的乐观、
自大的幻觉当中,
觉得自己还很牛,
觉得自己还很了不起,
这样的一种情形,
而无视日益临近的
危机
。
塞万提斯本人,
你看一看他的生活经历,
你就会明白,
塞万提斯本人
也曾经也曾经豪气干云,
豪气万丈,
想
做一番事业,
创一番丰
功伟绩。
只是在经受了多次的打击之后,
塞万提斯才清醒过来。
那么他自己清醒过来了。
在他看来,
不能正视现实
,
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西班牙人,
包括他自己在内,
就像受同样脱离实际的骑士
小说的毒害的人一样,
是可笑,是可悲的。
那么于是,
塞万提斯
就通过创造堂吉诃德的形象,
通过他可笑可怜的遭遇,
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讽刺画。
所以这个形象
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他讽刺骑士小说那种脱离实际,
盲目乐观自大的那样一种
民族心态
的。
借此,
给西班牙人予以警示和棒吓,
叫他清醒过来,
要从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中,
清醒过来。
这是人物形象,他的特质,
以及这种特质的意义所在。
堂吉诃德的形象,
刚才我们说,
就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人物形象。
他的复杂性在于,
一方面
他是一个可笑、荒唐的人物,
他承担了作者对西班牙帝国衰落时代,
盲目自大、乐观的民族心态的一种讽刺。
但是另外一方面,
他又是一个可爱的,
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
理想崇高,信念坚定
这首先表现在堂吉诃德
是一个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有崇高的理想,
有坚定的信念。
这一点,
在堂吉诃德身上体现的非常的充分。
他崇拜骑士。
他为什么崇拜骑士,
是因为他认为骑士
是通晓天文、地理、
法学、神学、医学、数学的全才,
骑士就是他
的
理想的人的样本
,
是一个范本。
骑士应该怎么样,
他应该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通晓天文、地理的人,
这是他心目中的骑士理想。
同时他认为骑士应该是惩恶扬善、
扶弱济贫、
爱国爱民、
维护正义的人,
他认为骑士应该是这样的人。
同时堂吉诃德作为一个骑士,
他所扮演的骑士,
他向往一个人人真诚相待,
财富不分你我,
公平、和平、友爱,
他向往这样的一个
黄金时代
。
他认为
自由
是人的天然的权利,
他主张人类要有
理性
为尊,
以
美德
为贵,
而不应该区分出身的贫贱。
这些思想,
打的虽然是骑士的旗号,
但是我想大家都明白,
他的精神实质是
人文主义
。
就是那个时代,塞万提斯创作的
那个时代,欧洲的思想,
欧洲的文化思潮
的主流,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
下面我们来看,
《堂吉诃德》里边的一段文字,
看堂吉诃德对人、
对社会、对人类、
对理想,
他是如何看待的。
这是堂吉诃德在第11章,
和几位牧羊人在一起的时候,
所发的一段议论。
他说,古人所谓黄金时代,
真是幸福的年代,
幸福的世纪。
这不是因为我们黑铁时代
视为至宝的黄金,
在那个幸运的时代都能不劳而获,
只为那时候的人,
还不懂你的和我的之分。
那时候表达爱情的语言简单朴素,
心上怎么想就怎么说,
不用花言巧语,
拐弯抹角。
真诚还
没有和欺诈刁恶掺杂在一起。
公正还有他自己的领域,私心杂念
不像现在这样公然敢干扰侵犯。
法官心目里还没有任意裁判的观念,
因为压根没有案件和当事人要他裁判。
世道人心一年不如一年了。
建立骑士道,
就是为了保障女人的安全,
保护童女,
扶助寡妇,
救济孤儿和穷人。
这就是塞万提斯
笔下的
堂吉诃德的骑士道
。
你看这样的一种理想和信念,
事实上他的思想内核,
他的精神实质,
是人文主义的。
而且这样的理想是
高尚伟大
的。
这是我们对堂吉诃德形象的
第二重的理解。
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不仅如此,
堂吉诃德还勇于行动,
是一个勇敢的,
敢于以生命去捍卫真理的战士的形象。
堂吉诃德幻想中的江湖世界,
充斥着妖魔鬼怪。
他是真的,
他是当真的,
他觉得世界上到处都是妖魔鬼怪。
他时刻都会遇到艰难困苦的考验。
但是堂吉诃德总是能够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在和他臆想中的巨人、
军队、神怪的战斗当中,
他从来
不惧怕对手的强大
。
好像堂吉诃德从来就没害怕过。
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杀入敌阵,
虽然
伤痕累累而不悔
。
他对意中人,
尽管那个意中人他自己连面都没见过,
但是他一旦指定了那个村姑小姐
作为自己的意中人,
他就对她
忠心耿耿
,
拒绝各种诱惑,
不容别人对自己的意中人
有任何的质疑、
嘲笑和亵渎。
他在小说里边就写道,
他在黑山为意中人去苦修。
因为骑士都有这样,
的一个一段历程,
于是他也去访骑士
小说里边为骑士,
为意中人士苦修。
他苦修得很认真,
结果桑丘在旁边,
就看着有点过意不去了,
就提醒他不要太认真了,
这不是真的。
结果被堂吉诃德言辞驳斥。
就是
他一旦确定了爱情苦修的范式,
就不打丝毫的折扣,
要
彻底的贯彻
。
他不会假装。
他做事非常的
认真
。
有现实感
在行侠的过程中,
堂吉诃德
并非毫无现实感。
他是有时候他是有现实感的,
比如说他遇到了一群苦役犯,
他去一一地去问明他们招祸的缘由。
等问清楚以后,
当即就断定,都是法官裁判不当,
断送了你们,
没让你们得到公正的处置。
他脑子很清楚。
然后,
他毫不犹豫的挺枪打跑了差役,
释放了这一队苦役犯。
他遇到一个地主,
把一个孩子捆在树上,
然后在鞭打。
他立即上前去制止。
这都是他现实感,
在现实的环境当中,
他的一个作为勇敢战士的形象。
他不是毫无现实感的。
充满童心,智慧有趣
除此之外,
堂吉诃德还是一个充满童心、智慧,
饶有趣味的人。
在小说里面他他不是一个苦行僧,
他不是一个满脑子只知道
那些很严肃的事情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
也是一个很有童心的人。
在行侠途中就没有战士的时候,
他就和桑丘,
经常是两个人一问一答。
对话层次上的堂吉诃德,
不仅表现得头脑灵活清楚,
而且
充满智慧
。
在小说里边,
你读堂吉诃德
滔滔不绝的
发挥关于骑士道的见解,
纵论人生、社会、爱情等等,那些话
你读起来真是一种绝妙的享受。
这是堂吉诃德,
他是一个充满童心,
有智慧有趣味的一个人。
保持生命的尊严和勇气
再一点,
堂吉诃德性格的这种复杂性,
还触及到了
人类所面临的最深刻的一种矛盾,
就是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
堂吉诃德有崇高的理想,
有纯真的动机,
有严肃的态度,
但是
他面对的是丑恶或者庸常的现实,
因此只能遭遇灾祸与不幸,
注定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堂吉诃德的可贵之处在于,
他始终对理想保持着纯真的信仰。
他在道义上是强大的,
他的生命力是强旺的,
他的精神,
为人类在面临理想与现实
这一永恒的冲突的时候,
如何处置自己,
如何保持生命的尊严和勇气,
提供了一个光辉的楷模。
就是人面对像堂吉诃德所面临的,
那样的一种处境的时候,
人应该怎么样自处,
在这方面,
堂吉诃德可以说
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
堂吉诃德的影响
堂吉诃德
是文学史上
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
我们刚才已经说到了,
就这个人物形象,
是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形象之一。
我们上面对堂吉诃德形象的分析,
反映了目前国内,
关于堂吉诃德形象的认识地
一个主流的看法。
就国内
学书界对堂吉诃德主流的看法
就是这样的一个分析。
但是在历史上,
人们对堂吉诃德形象
有很多不同的认识,
跟这种主流的看法是不完全一致的。
很多作家更把自己对堂吉诃德的理解,
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
从而创作出一系列的,
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
就出现了一个堂吉诃德家族、
系列的主人公。
这也是形象
他的影响和他的魅力所在。
像俄国的
19世纪的大作家
屠格涅夫
,
在1860年所写的一篇文章,
叫《哈姆雷特与堂吉诃德》,
里边,
把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
与塞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
这两个著名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比较。
但是,
他比较的结论是我们不容易
想象的,就是他贬哈姆雷特,
捧堂吉诃德。
他认为堂吉诃德的形象
要高于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
他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什么人呢?
他认为堂吉诃德是一个效忠理想的人。
他说,
堂吉诃德全身浸透着对理想的忠诚,
为了理想他准备承受种种的艰难困苦,
准备牺牲自己的性命。
而
哈姆雷特只是一个耽于肉欲的人,
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就是他在这里,
显然
是在贬哈姆雷特,捧堂吉诃德。
而18世纪的英国小说家
菲尔丁
,
在他所写的长篇小说
《约瑟夫·安德鲁斯传》
里边,塑造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叫亚当斯牧师。
另外,
也是18世纪的英国小说家叫斯泰恩,
所写的《项狄传》
里边,塑造了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托比叔叔。
还有19世纪的
狄更斯
的小说
《匹克威克外传》
里边的匹克威克,
这些人物,
都被看成是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
那么这些人物,
反映了
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哪些方面呢?
你读过这篇这这些小说的话,
你会发现,
他们都演绎了堂吉诃德身上的
率性天真、
温柔敦厚的那一面。
而这些人物都是这类的人物,
率性、天真、单纯、
温柔、敦厚这类的
人物。
他等于把堂吉诃德身上的这这种品质,
加以演绎,
加以发挥了。
塞万提斯
在《堂吉诃德》的第二部的献词
里边,
写下了一段非常有趣的话,
一段跟中国有关系的话。
他是这样写的。
他说,最急着等堂吉诃德去的,
是中国的大皇帝,
他一个月前特派专人送来一封中文信,
要求我,
或者竟可以说,
恳求我,把堂吉诃德送到中国去。
他要建立一所西班牙语文学院,
打算用堂吉诃德的故事做课本,
还说要请我去当院长。
那这段话很有意思,
跟中国跟中国有关系。
而300年以后的20世纪上半叶,
《堂吉诃德》
终于来到了中国。
《堂吉诃德》这部小说
最初的中译本,
是
林纾
翻译的
《魔侠传》
。
这个名字是很传神的,《魔侠传》。
《魔侠传》
不是一个全译本,
它只是小说的第一部的译本。
而且不是直译,
是编译,
篇幅上少了很多。
但是,
它毕竟是中文的第一个译本。
尽管第一个译本,
并不全,但是,
这并不妨碍中国的学者作
家通过多个渠道去了解、
借鉴堂吉诃德的形象,
而其中最著名的是
鲁迅
的《阿Q正传》。
鲁迅用一个洋文的字母Q,
来指代中国的小说
主人公,是一个乡村的农民的形象,
他给他起了一个英文的字母,
来代替他。
而这个字母,
正好是吉诃德的拼写的
首字母。
研究者认为这绝不是巧合。
鲁迅本人
他是受《堂吉诃德》的影响是很大的,
尤其是他的这部《阿Q正传》,
这部小说。
阿Q身上的这种精神胜利法,
盲目自大,
屡战屡败,
却总能够自我安慰,
正是堂吉诃德形象的反面的延伸。
以上,
我们从堂吉诃德形象在不同时代,
不同国家,
不同作家那里的不同的理解和演绎,
可以看出,
他们对形象的理解
是千差万别的。
同学们在掌握主流的看法之余,
对这样的不同的认识有一些了解,
是有助于理解这个人物形象的。
桑丘·潘沙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小说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
桑丘·潘沙的人物形象。
桑丘是一个农夫。
他被堂吉诃德以海岛总督之职,
诱来当他的侍从。
堂吉诃德给他许了愿,
说将来我让你做总督,
然后他就信了,
就跟着他去了。
他
满脑子功利实际的考虑
,
只想着跟堂吉诃德能够封官加爵,
让全家享荣华富贵。
他一路上他跟着堂吉诃德,
从来不亏欠自己的口福
,
只要有机会,
有好吃的,
有好喝的,
他从来不亏待自己。
遇到战事,没有吩咐,
他就远远的
躲开
。
有战利品的时候,
他比谁跑的都快,
然后就去
抢战利品
。
同时,
还时时的提醒堂吉诃德要兑现诺言。
堂吉诃德向他谈理想,
谈骑士道,
那就犹如对牛弹琴。
但是桑丘除了胆小怕事、
目光短浅、
贪小便宜的毛病之外,
他性格当中
还有不少优点,
有很多的优点。
他
朴实善良
,
忠心耿耿
,
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
有应付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
从其本色来看,
这个形象
是封建宗法制时代小户农民的典型。
这是我们对桑丘的
形象的一个一个认识。
同时我们在整部小说里边,
我们看到桑丘的形象,
它具有
发展
的特点。
他是在发展,
是在变化的。
在游侠的过程中,
他逐渐的受到了堂吉诃德
崇高品质和理想的影响。
价值观上,
与堂吉诃德有
趋同
的倾向。
开始是差别很大,
慢慢的,
他有互相认同,
趋同的倾向。
性格上,
则与堂吉诃德形成了鲜明的互补,
成为了一对真正的游侠搭档,
两个人真正成了一对好搭档。
尤其是在小说第二部里边。
桑丘·潘沙的重头戏,
就是他被骗到海岛上去,
真的去当总督了。
那当然还不是真的,
等于那个贵族夫妇,
耍弄他们,
就把他们弄到庄园里面去,
就骗他说这是在海岛上。
然后真就让
桑丘·潘沙当总督。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
别人耍弄他的场合里边,
他是认真的。
他就真正的
开始行使自己的总督职权,
而且处理了几个案子。
在处理这几个案子的时候,
桑丘·潘沙
都能够
秉公执法
,
而且
断案如神
。
还无辜者清白,
让犯罪犯受到惩处。
就像所罗门断案一样,
非常机智,
非常有
智慧
。
他这种他的这种断案,
事实上是把堂吉诃德的理想,
变成了现实。
他是一个行动家,
他把堂吉诃德那个满脑子的幻想,
到最后变成了现实。
这显示桑丘的思想境界,
已然超越了他所属社会阶层的局限。
这是这个形象的一个重要的意义。
再一点,
就是桑丘的形象,
还对堂吉诃德形象
起到了一种
烘托和映衬
的作用,
增加了小说的
喜剧性
。
这是我们对桑丘·
潘沙的形象的一个认识。
好,
这一讲我们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