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

---- 《哈姆莱特》展现了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创作,揭示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力量和弱点,以及主角在面对复仇时的内在挣扎。

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了。
现在我们学习第四讲: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说不尽的《哈姆莱特》。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
是出自歌德之口。
那么为什么说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它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在赞扬莎士比亚,
赞扬他的伟大和丰富。
我把这句话套在他的代表作,《哈姆莱特》上面,
也有同样的意思,也同样是适用的。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在距今四百多年前,
具体地说是在16世纪80年代的后期,
从英格兰中部的一个小镇,
叫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来到了伦敦,
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
他以38 部剧作征服了伦敦,
又走向了世界,
成为人类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这是莎士比亚的家乡,
以及莎士比亚的故居,
艾汶河畔的斯特拉福,
和他出生的房子。

刚才我们说,
莎士比亚是人类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作家之,
很多的伟人名人,
都对莎士比亚有过评价。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
称赞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
是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马克思称赞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中国杰出的剧作家曹禺赞叹莎士比亚
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大家所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
《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都出自莎士比亚之手,
而后四部作品,
更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高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莎士比亚戏剧是丰富的人生宝库,
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一般把它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1590年至1600年,
这是他戏剧创作的早期,
主要创作的是历史剧和喜剧作品;
第二个时期从1601年到1608年,
创作的主要是悲剧;
第三个时期从1609年到1612年,
主要创作的是传奇剧,
这个阶段性比较明显。


那下面呢我们来学习《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

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
是《哈姆莱特》这部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的几个重要的中译本。

创作背景
莎士比亚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
正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就是伊莉莎白女王统治时期,
是她统治的末年。
伊丽莎白女王哪一年去世的,
有同学记得吗?1603 年。
而这部戏创作于1601 年。
王位的继承问题日益突出,
谁来继任。女王没有子嗣,
王位的继承问题就扑朔迷离,
因此各种矛盾激化,
社会动荡不安。
而从大的背景上来讲,
兴盛了一百多年的人文主义思潮
开始走向尾声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
对理解《哈姆莱特》,是至关重要的。

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是一部五幕的悲剧,
剧情发生在古代的丹麦。
戏开场的时候,丹麦国王刚刚去世,
正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的王子
哈姆莱特回国奔丧。
克劳狄斯继位成为新王,并且娶了先王的妻子,
也就是哈姆莱特王子的母亲,
那王子哈姆莱特呢,
一下子就陷入忧郁之中。
这个时候他父亲的鬼魂出现,向哈姆莱特诉说
自己是被克劳狄斯用毒药毒死的,
在花园里睡觉被克劳狄斯用毒药毒死了。
哈姆莱特震惊悲痛几近疯狂,
随即他又从自己的失态当中受到启发,
决定在采取行动之前,
用装疯来迷惑对手,保护自己。

克劳狄斯心里边也打鼓,
他也不信哈姆莱特是真疯,
于是不断地派人来试探,
结果都被哈姆莱特识破了。

哈姆莱特用戏中戏证实了
鬼魂的话,他准备动手,
但是动手的时候
却把大臣波洛涅斯给误杀了。波洛涅斯躲在帷帐后面偷听
他跟他母亲的谈话,
结果他一剑刺过去,
把这个波洛涅斯给误杀了。

克劳狄斯
这个时候已经把哈姆莱特视为对手,
但是他不敢直接加害于他,就想出了一个借刀杀人之计。
他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
准备假英国国王之手来除掉他。哈姆莱特
在途中发现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就折回了丹麦。

此时,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亚,
因为父亲被哈姆莱特误杀了,
这个波洛涅斯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还有就是她自己失恋了,
因为她爱着这个哈姆莱特,
结果哈姆莱特拒绝了她的爱,
因为失恋因为父亲被误杀,
精神受到了刺激最后精神失常,
溺水而死。

克劳狄斯一计不成,
又挑起波洛涅斯的儿子、
奥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
对哈姆莱特的仇恨。
雷欧提斯肯定是恨哈姆莱特啊,
你想父亲被他误杀了,
妹妹因为哈姆莱特死了,
那么一挑,火就点燃了。克劳狄斯趁机
让两个人决斗。

在决斗之前,
克劳狄斯在剑上涂了毒,
在酒里边下了药。
哈姆莱特不知有诈,
被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伤而死,
雷欧提斯也被毒剑所伤致死,
王后则因为误喝毒酒而死。
因为雷欧提斯揭露了
克劳狄斯的阴谋,
结果哈姆莱特在临死之前,
挺剑把克劳狄斯也刺死。

这是《哈姆莱特》 的剧情梗概。


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
是《哈姆莱特》的这个戏它的故事,
以及出现的一些重要人物。


《哈姆莱特》 中的故事
是 一个老故事,
早在12 世纪末丹麦的编年史家,叫萨克索,
他撰写的一部史书叫《丹麦史》,
在这部史书里边
记载了这段故事。
结果意大利有个作家叫班戴洛,
他把哈姆莱特的素材写成了小说。
后来又有一个法国作家,
把班戴洛的小说翻译成了法文。
在1589 年的时候,伦敦的舞台上
还上演过取自这一题材的复仇剧,
就是另外 一个版本的
哈姆莱特复仇剧。
莎士比亚可能是通过这些途径(知道哈姆雷特的故事的),
具体是哪个途径,
已经很难去确切地考证了,
但是它不出这些渠道,
他可能是通过这些渠道,
把这个题材提炼升华为一出揭示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社会现实,反映时代精神的伟大悲剧,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奇迹。
他把这个题材写成了这样的一部
千古流传的伟大悲剧。

人物形象

悲剧《哈姆莱特》里边
最引人注目的形象,
当然就是王子哈姆莱特。
他的主导动机就是替父报仇,
这一点非常明确,
父亲被毒死了,他要替父报仇。

在莎士比亚所处的年代,
宇宙万物都有其等级秩序,
而王位的继承也是有秩序的,
就是长幼秩序,
谁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
这也是宇宙秩序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因此这样的一种宇宙秩序,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按王位继承法则,
老主之后王位应该由哈姆莱特来继承,
克劳狄斯是谋权篡位,
他违背了这样的一个宇宙秩序。
因此哈姆莱特替父报仇,
推翻克劳狄斯,就有他的正当性,
是合乎天道的,就所谓的替天行道。

同样在莎士比亚时代,
新兴的资产阶级它还没有强大到
足以推翻封建统治的
程度,
他们需要一个开明的封建君主,
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
《哈姆莱特》里面老哈姆莱特,
无疑是这样的一个好国王。
而克劳狄斯篡位之后,
宫廷当中奸邪当道,
阿谀背信成风,国家内忧外患。“
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
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世界是一座监狱,
而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这个情形哈姆莱特已经做了概括。
虽然是在维护封建秩序,
但客观上符合时代要求,有它的历史进步性。
就是他的复仇是符合天道符合正义原则的。
同时哈姆莱特也完全有能力
胜任复仇的使命。他有能力、
他正直、他高尚、他机智、
他勤于思考、他善于随机应变。
奥菲利娅在第三幕的第一场
称赞哈姆莱特有着朝臣的眼睛、
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是国家所瞩目的一朵娇花,
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
举世瞩目的中心,
这是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的赞誉。
当然因为她是哈姆莱特的情人,这个赞誉难免有过誉的成分,
但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它有旁证。
哈姆莱特同时还深受民众的爱戴,
在第四幕的第三场,
克劳狄斯讲到为什么
要把哈姆莱特派往英国,
假英王之手除掉他的时候
说,哈姆莱特为糊涂的群众所喜爱,这是他不敢加害哈姆莱特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戏剧的结尾,福丁布拉斯赞扬哈姆莱特说,要是哈姆莱特能够践登王位,一
定会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的。
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赞誉,
也从侧面证实了哈姆莱特的能力和他的实力。

哈姆莱特在复仇的过程当中,
很快地认识到整个时代颠倒混乱
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复仇
不仅仅是一个杀死克劳狄斯
给他父亲复仇的问题,
还是一个解决时代混乱,
拯救时代的一个问题,
需要的不仅仅是推翻一个篡位者,
而是重整乾坤。这说明什么,
说明哈姆莱特有开阔的视野
和把握事件本质的能力。
他有能力他也有实力。

延宕
哈姆莱特的复仇符合天道正义,
他又有能力有实力去复仇,
但是哈姆莱特他怎么样呢?
他在戏当中一再犹豫延宕。
他怎么犹豫延宕呢?


在戏里边我们看到,
从行动上,他一开始就装疯。
这个装疯本来是他精神状态的一种展示,
同时也是他决定复仇之后,
下了这个念头之后,
他父亲的鬼魂告诉他,
谁是杀死他的凶手,
那他就准备复仇。有了这个念头之后,
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就是装疯。这个装疯,
尽管它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但是它无疑有消极退守的成分。而且这个装疯不是他想出来的,
而是霍拉旭无意中提醒的。
霍拉旭是他好朋友,
无意之中提醒了他。

后来他用戏中戏证实了鬼魂的话,
而戏班子不是他请来的,
是他偶然碰到的。

克劳狄斯在独自祈祷的时候,
哈姆莱特本来是有机会杀死他的,
但是他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
认为这个时候杀死他,
等于把他送进了天堂,
而他是要他下地狱的。给自己找了这么一个借口,
就把克劳狄斯给放过去了。

克劳狄斯
想借英国国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做了什么?
哈姆莱特在中途发现了
克劳狄斯的阴谋,中途折回了,
让他的两个爪牙去送命,
他回来了。回来了以后,
按说这个时候克劳狄斯,
就是两个人之间已经短兵相接啦,
对方都知道对手是谁,
而且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这已经很明白啦,摊牌啦,
但是哈姆莱特回来以后,
做的第一件事情,
他见到克劳狄斯的时候,
他好像没有什么事儿发生过似的。
回来以后正好赶上奥菲利娅的葬礼,
他不去跟这个克劳狄斯算账,
反而跟雷欧提斯两个人,
跳到墓穴里边争执起来。

再后来克劳狄斯利用比剑借刀杀人,
哈姆莱特简直就是
迫不及待地投入到陷阱之中。

最后他杀死了克劳狄斯,
也不是事先安排的,
而是偶然的机遇促成的,
不是他深思熟虑的一个结果。
这都是他的延宕的充分的表现。

我们看到,
延宕是和他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以及消极地迎战是联系在一起的。
他处处消极,处处被动。


同时他的延宕甚至使他自己都感觉到痛苦,
在剧中有几处内心独白,
就揭示了这种痛苦。

第一次是在第二幕,
他希望这个戏班子晚上演出
这个《捕鼠机》这部戏里边的一场,叫《贡扎古之死》,演这出戏。
跟这个戏班子交代了一些事情以后,戏班子走了,
舞台上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诅咒自己的延宕,
他说,“啊,我是一个多么不中用的蠢才,可是我,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
垂头丧气,一天到晚像是在做梦似的,
忘记了杀父的大仇”。这是他自责,
自责的勇气很大,
但是结果呢?他依然延宕。

另一次自责是在第四幕,
就是福丁布拉斯
率领着挪威的军队,
从丹麦借道去进攻波兰,
为争夺一块弹丸之地,不惜兵戎相见。
这件事情给哈姆莱特以极大的刺激,
又开始痛斥自己过于的审慎以至于懦怯,迟迟不能动手,他决心“从这一刻起,让我摒除疑虑妄念,
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我的脑际”,
好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
但是结果呢?仍然没有行动,
没有实际行动。

最重要的反映他延宕的这个独白,
是在第三幕的第一场,就是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
更是表现哈姆莱特延宕的经典。
我们来看屏幕我请同学来朗读一下,
鲁纯博,
请你朗读一下这一段哈姆莱特的独白。

生存还是毁灭
“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
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
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
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
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
我们心头的创痛,
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
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
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
死了睡着了,
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
嗯,阻碍就在这儿,
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
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
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
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
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
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
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
小人的鄙视,
要是他只用一柄小小的刀子,
就可以清算他自已的一生,
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
在烦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
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后,
惧怕那从来,
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
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
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
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
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
决心的赤热的光彩,
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
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
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谢谢,非常好,请坐。

这段独白非常的有名。


我们看到,这个时候的哈姆雷特,
他已经预感到克劳狄斯就是杀父凶手,
他意识到自己的复仇的责任重大而艰巨,
甚至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他意识到了这一点。
同时在一系列的变故之后,
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变,
他看到这个世界,
远不是自己曾经以为的美丽和谐,
而是充满了欺诈、虚伪、奸诈和血腥。

绝望和痛苦之中哈姆莱特想到了自杀,
但不论是为复仇而死,
还是自杀身死,死后的世界如何,
灵魂会不会遭到更大的痛苦,对于这样一个涉及到宗教的问题,
哈姆莱特不得不认真考虑。
生存还是毁灭,
表面上看这是 两项选择,
我是活呢还是不活,我是生存呢还是毁灭,
好像是两个选择,其实哈姆莱特并没有打算放弃
他的复仇大任,接受现实苟活于世。他没有打算做那个选择,苟且偷生,他只是对未知的来世感到不安。
随即,哈姆莱特又意识到,
过于审慎的思维,
会阻碍他采取果断的行动,于是他又为自己的延宕而感到不安了。这段独白
就反映了他这样复杂的思绪。

莎士比亚在表现哈姆莱特的
延宕性格的时候
采用的这段独白,采用了对比、
比喻、排比等等修辞的手法,
长短句交错、气韵流畅、气势磅礴,
具有丰富的心理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味,
这是这段独白为什么它有名。

延宕的原因

关于哈姆莱特的形象,
引起最大争议和兴趣的是,
人们对哈姆莱特复仇的时候的
延宕的犹豫及其原因的认识。
他为什么那么延宕,
他延宕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人们非常感兴趣而且一
直存在争议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剧情的发展来看,真相大白之后,
哈姆莱特不能果断行动,一
再错过复仇时机,一
再犹豫延宕,为什么?大家试想一下。

其实,
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
是可以直接找到的。

例如,哈姆莱特
1 审慎有余,果断不足
性格的弱点
他有能力复仇,但是他性格是有弱点的,
什么弱点呢?他是一个思想家,
而不是一个行动家,
他往往审慎有余,
果断不足。
他采取行动的时候总要把这个目的,
把所有的事情都想清楚,
不由自主地会去想问题,
而不是去行动。所以他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行动家,
审慎有余、果断不足。

还有,
就是
2 敌我力量悬殊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
力量对比是很悬殊的。
克劳狄斯是新任的国王,
他能够动用
整个国家机器来对付哈姆莱特,
但是哈姆莱特基本上是孤身一人。
没有人支持他吗?不是,
我们前面讲过群众拥戴他,
而且他也有好朋友,
比如说霍拉旭,
但是哈姆莱特在戏当中,我们从来看不到他想利用这些力量。
由于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
由于敌人力量的过于强大,
哈姆莱特不能不小心地应对,这也造成他的延宕。

这是我们显而易见的一些原因,
就是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
以及他性格的一些弱点,
然而这些原因都不是根本性的。
根本性的原因还是他决定复仇的同时,
他正在经历严重的思想和精神危机,而这一危机
使他对复仇的目的和意义产生了怀疑,
这是根本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一种判断,我们就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力量
和弱点
来对哈姆莱特的延宕做出解释。
当然这个观点不是我个人的,
中国的这个学术界,
普遍地接受这样的一个观点,
就是从
3 人文主义思想的力量和弱点
人文主义的力量和它的弱点
这个角度来理解哈姆莱特的延宕。

人文主义思想的力量和弱点
哈姆莱特毫无疑问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莎士比亚错植时代,
就是这个时代是错位的,
这是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形。
他写古代的丹麦,
却用了时代的精神去贯注其中,
他错植时代,让古代的丹麦的王子哈姆莱特
在人文主义时期的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
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
在莎士比亚的那个时代,
威登堡大学是一个宗教改革运动的中心,马丁·路德在那里任教。
哈姆莱特在那里读书,
自然就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

再一点就是哈姆莱特
对人对宇宙抱有一种美好的看法,
你看他赞叹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这是哈姆莱特的对人的赞叹,
这里边就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就是把人的理性、智慧、丰仪、力量,
提升到神的高度和境界,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主义思想的典型的体现。
这说明哈姆莱特曾经是,
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样的一种乐观的信念,
使他把父亲看成理想的君王,
将母亲看成是圣母般纯洁的女性,
把他的父母的关系,
看成是人类和谐关系的一个象征,
把建立在这种和谐关系基础之上的世界,
看成是和谐的美好的花园,
这是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对世界的看法,
是反映了典型的人文主义的信念。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甚至是有害的。
这种思想它在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蒙味主义和来世主义的时候,
在解放个性的方面,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反封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时候,
发挥的作用是正面的,它是有利的,但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
它的副作用和恶果也逐渐地显露出来。
比如说它强调解放人的自然天性,
强调个性自由,但是大家想一想,
个性和天性如果不受约束,
任意地发展,
它必然会冲击社会秩序和伦理。

莎士比亚时代已经处在
文艺复兴发展的晚期,
就是写这部戏的时候,
社会上的私欲泛滥道德沦丧,
人文主义要负上很大的责任,
就是它思想有恶果。
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的认识,
也经历了 个变化的过程。
早期他对人文主义理想能够实现,
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但是到了中期,
随着社会形势日益恶化,
利己主义泛滥成灾,
莎士比亚感受到人文主义理想与
黑暗现实之间的巨大的矛盾,
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在实践中产生的恶果,
这些他都看到了,他也认识到了,
因此他对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了怀疑,
并且开始进行反思。
莎士比亚创作从快乐的喜剧
转向沉郁的悲剧,
就是他怀疑和反思的集中的体现。

哈姆莱特从快乐的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
在行动上犹豫不决,
正是他人文主义信念发生危机的结果,
也是莎士比亚思想变化的一个反映。现实的打击,
使哈姆莱特对人的信念发生了根本动摇,对人性,对人本身,产生了怀疑。
原来他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他对人的看法是很明朗的,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但是现在他不这么看了。
他怎么看呢?一言以蔽之,
从过去认为人性善,
现在转认为人性恶。哈姆莱特斥责他母亲
为了情欲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就背叛了父亲;
他相信他的情人奥菲莉娅,
尽管现在像冰雪一般纯洁,但是当情欲来袭时,也会像王后一样堕落。
他也认为自己的心灵充满了罪恶,
他也不放过自己,
他说“我的罪恶是这样的多,
连我的思想也容纳不下”。
你看他对他亲近的人,
他的看法完全变了,
联系一系列变故发生之前
哈姆莱特对人类的看法,这个变化有多大,一
目了然。

正是基于对人性认识上的这种变化,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既然人性是邪恶的,
克劳狄斯弑君篡位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而是普遍的人类罪恶的一种反映,
替父报仇,重整乾坤,
就不只是与克劳狄斯斗争,
而是与普遍的人性恶进行斗争,
与所有的人也包括他自己,进行斗争。
杀死一个克劳狄斯有什么用呢,
一个克劳狄斯倒下去,
千千万万个克劳狄斯站起来,
是不是,因为人性是恶的。
这样一来复仇的
具体的对象就模糊了,
更严峻的人性的问题,
人性恶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以莎士比亚时代的认识水平,
他不可能为哈姆莱特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哈姆莱特因此坠入到虚无之境,
从一个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变成了一个怀疑的人文主义者。
心绪茫然、忧郁、焦躁、焦虑,
反映在行动上就有了延宕。

因为行动的延宕,
哈姆莱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本来有多次的机会除掉克劳狄斯,
但是他都错过了时机,
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重整乾坤的历史使命也没有能够完成,
从而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但是哈姆莱特在延宕中,
对社会现状有了真正的把握。
他原来对人性的认识
是理想的不是基于现实的,
他现在对现实有了真实的,
真正的把握,
对人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同时展现了代表正义的力量,
思想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并且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
因而,这个形象包括他的延宕,
具有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
和社会批判意义,
这是我们对哈姆莱特的延宕,
我们做的一个解释,对它的意义
有这样的一个理解。

这里介绍的
是国内对哈姆莱特形象的性质
以及延宕的原因
的一个主流的看法,
就是从人文主义的
力量和它的弱点这个角度来解释
哈姆莱特的延宕。
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的看法。

一种引人注目的看法,
是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封建王子的形象,
他迟迟不肯动手,
是因为他从神学教义出发,
担心杀人流血会被打入地狱,
同时封建荣誉观念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他在决定复仇之前,要考虑公众对复仇行动的看法,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把复仇的这个行动合法化,
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也要得到公众的认知和理解,
这是他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
哈姆莱特表面上的延宕,
其实是他为达到这样的一个目的,
处心积虑的一个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哈姆莱特的延宕。

另有学者认为,
哈姆莱特的延宕是对《圣经》中基督形象的模仿,
他的悲剧类似于耶稣殉难于十字架的行动,
是为了拯救丹麦做出的必要的牺牲。

还有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写哈姆莱特的延宕,
是为了影射当时的现实政治。伊丽莎白女王有一个宠臣,
叫埃塞克斯伯爵,他在图谋叛乱,
他想推翻伊丽莎白女王,
但是在做这个决定之前,
长期地犹豫不决。结果
他的阴谋被察觉,最后自己被处死了。
写这个戏呢,
是为了影射这样的一个政治事件。

在西方学术界 还早有学者用精神分析理论,
文化人类学理论等等理论,
来解释哈姆莱特延宕的原因。

对这些观点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地做介绍了。
总之哈姆莱特是说不尽的。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尤其是哈姆莱特的延宕,
更是其思想和性格发展的司芬克斯之谜。四百多年来,众多的作家学者
对此发表意见,但是没有最后的结论,
同样,每一个读者和观众,
也可以加入到
品读《哈姆莱特》的行列中来,给出你的见解,
并且从中增长你的见识,
领略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魅力。


好这一讲就到这里。

哈姆莱特为什么延迟复仇?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莎士比亚如何表现人文主义思想的力量和弱点?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哈姆莱特》中的精神危机与内在挣扎有何体现?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