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同学们好,
这一讲我们学习歌德的《浮士德》。

歌德和他的其它作品

歌德是跨越18、19两个世纪的作家。
他成名很早。
一部
《少年维特之烦恼》
,在1774年出版,
令他名满天下。
当时他只有27岁,
比同学们大不了几岁。
歌德长寿,
按中国习惯的算法,
他活了84岁,
创作了海量的作品。

除了刚才我们说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外,
还有
《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
《亲和力》
等等长篇小说,
以及
《铁手骑士葛兹·冯·格利欣根》
还有
《哀格蒙特》
等戏剧作品,
以及大量的
诗歌、游记、书信、日记、自传、评论
,等等作品。

但是,
如果没有1831年他最终完成的《浮士德》,
歌德很难跻身世界一流作家的行列。
正是这样一部旷世杰作,
《浮士德》的最终完成,
成就了歌德,
使他成为德国有史以来,
成为人类文学史上
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这是歌德的
主要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是歌德
在魏玛时的故居,
住过的房子。

《浮士德》

《浮士德》
是一部诗体悲剧,
一共有12,111行,
分两部。如此的规模,
篇幅很长,
它显然不是为舞台表演而创制的。
它虽然是称为
诗体悲剧
但它不是按照舞台表演的这种形制
创作的。
主要是为了是一个共阅读的文本。

而其中的主人公浮士德,
也不是歌德完全凭空虚构的人物,
而是有所依凭,
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

本事的浮士德
是德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
通占卜、天象、魔术、炼金术等等。
在传说中,
他与魔鬼订约:
有生之年,
魔鬼供他驱使,
死后灵魂归魔鬼所有。

在民间传说里边,
浮士德的故事
本来是一个训诫故事,
道德训诫故事
意在告诉人要戒除欲望,
养成虔敬之心,
否则魔鬼就会趁虚而入。
它有这样的道德训诫意义。

歌德
对民间传说中的人物,
进行了
提炼升华
把它塑造成一个具有深邃的哲理意蕴,
丰富的人生内涵,
深刻反映了近代西方人
精神发展历程的一个人物形象。
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是大家看到的一些浮士德的中译本。


下面,
我跟大家把这部诗体悲剧的剧情梗概,
跟大家介绍一下。

剧情梗概
《浮士德》一开场,
歌德
就借用基督教文化中所想象的
神界故事的格局,
创造了一个
上帝
魔鬼墨菲斯托
在天庭
争论
的场景。

墨菲斯托
瞧不起地球上的人类,
说他们一钱不值。
而上帝认为,
人类虽然有弱点,
但是他们的正直人格,足可信赖,
因此不会偏离正义的轨道。

上帝和魔鬼于是
就以人间的浮士德展开
赌局
因为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
墨菲斯托
就发誓要将
浮士德
诱入魔道,
以证明他对人类的断言。


他来到了人间,
找到了饱读诗书
但是痛感知识无用,
精神异常痛苦的浮士德。
当时浮士德正处在精神危机之中,
他趁虚而入。
然后他引诱浮士德和自己
订约
在浮士德有生之年,
魔鬼为他服务,
满足他提出的任何的要求,
而浮士德一旦感到满足,
生命便告结束,
灵魂归墨菲斯托所有。

浮士德
就在魔鬼的陪伴下,
走出了与世隔绝的书斋,
喝了魔女的返老还魂的汤,
重获青春,
去经历人间世事。


那么他经历哪些世事呢?

首先,
他体验了与市民女子玛格莉特的
爱情
接着到
宫廷
里边为皇帝效力。
随后又与他的学生瓦格纳,
在实验室里边制造出来的人造人,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机器人,
一起诉时间长河而上,
回到了古希腊,
找到了古希腊美女
海伦
,与她
相爱生子。
这象征着
浮士德追求
以希腊艺术为蓝本的古典美,
这样的一个追求。
最后,
浮士德心中燃起了对事业的渴望,
他率领民众
围海造田
去实现改造自然、
造福人类的伟大理想。

浮士德的人生追求,
由此经历了
五个阶段
就是我们刚才跟大家描述的
他的人生历程,
经历了五个阶段。
追求
知识
的阶段,
追求
爱情
的阶段,
追求
权势
的阶段,
追求
艺术之美
的阶段,
和追求
事业
的阶段。
经历了这样五个阶段。

在追求事业的阶段,
浮士德
这个时候已经双目失明。
他陶醉于想象中的
改天换地的壮丽图景,
从中悟出了人生的
最高真谛
就是,人必须每天每日去
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这是他领悟到的人生的真理。
于是他喊出了“你真美啊,
请你暂停”这句话。

这表示浮士德得到了
最高的满足
按照他和魔鬼的之间的约定,
他的生命便告终止,
浮士德的灵魂归魔鬼所有。

但是正在这个时候,
上帝派天使从天而降,
把浮士德的灵魂
从魔鬼的手中救了出来,
引进了天宫。

这是这部诗体悲剧的剧情梗概。


这部作品并不是很容易理解。
为了便于我们了解这部作品,
首先我们要扫清外围,
也就是,
对这部作品的艺术形态,有所了解,
弄清楚其中写实和幻想的关系。
这作品读的,
怎么跟我们读的小说不一样呢,
跟我们读的诗歌不一样呢,
跟我们读的戏剧不一样呢,
我们把艺术形态弄弄清楚。

艺术形态
浮士德这部诗体悲剧,
实际上写的是一个
幻游故事
这一点,
就像我们学过的但丁的《神曲》中,
但丁幻游三界的故事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其中的人物、故事,
他不是以现实生活的本来的面貌
为蓝本加以刻画的。
它们也不可能
发生在现实场景中的具体的人身上。
比如说发生在你身上,
发生在我身上,
他不可能。
不是客观现实的摹写
例如天上的赌局、墨菲斯托的造型、
浮士德经历了两次人生、
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的相爱和结婚等等,
它们都是幻想的产物。

那么,
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浮士德不真实呢?
不可以。歌德追求的,
不是摹写现实生活层面的真,
而是
精神观念的真
对事物本质高度概括的真
追求的真实的层面是不一样的。
因此,
歌德对人生探索历程的描写,
都超脱了现实生活中可以经历,
可以求证的物质形态,
是对人类精神从低级到高级,
不断演进的历程
的高度浓缩和提炼的一个结果。

当然,
浮士德在
具象描写
方面,
也达到了
相当高的水平
其中,它也有现实生活的场景,
比如说书斋里边的苦闷,
浮士德在书斋里边他感到苦闷,
在酒肆里狂欢,
他经历的爱情的迷乱,
在大自然中陶醉。
这些场景,
都遵从的是现实生活的逻辑,
是你我都可以体验的。
它是具体的,
是生动的,
是形象的,
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经历的。

因此,浮士德,
他的艺术形态是什么呢?
抽象性、幻想性和具象描写
的一个
有机的统一
由此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形态。
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它的艺术形态方面,
一个,它虽然是一部诗体悲剧,
但不是供表演的,
它不是按表演的舞台,
表演的形制来创作的,
而是供阅读的一个文本;
再一个,
就是它的艺术形态,
是具象性、
抽象性和幻想性的一个有机统一。
这是跟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同的地方,
是需要我们了解的。

浮士德的形象

现在我们来分析浮士德的形象。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深邃的哲理意蕴、
丰富的人生内涵、
深刻
反映了西方近代人精神发展历程的
一个人物形象。
下面我们围绕着这样的一个概括,
来做具体的分析。

人性的二重性和人生境界的思考
首先,浮士德形象,
它体现了歌德对
人性
人的精神内涵
的深刻洞察,
人生境界
的高度概括。

歌德认为人性是复杂的。
他认为人具有
二重性
认为人会犯错误。
但是人生要
有为,要不断提升自己。
不断超越自己。
浮士德说,
在我的心中,
盘踞着两种精神,
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
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意当中,
以固执的观能紧贴凡尘;
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
飞向崇高的仙人的灵境。
这就是浮士德的性格的二重性的表现。

浮士德性格中的这种二重性,
使他处在神魔之间,
兼有
神性和魔性
他如果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
追求美善的事物,
追求高远的理想,
他会上升到灵的境界;
如果他贪图享乐,
胸无大志,
庸碌无为,
而且执迷其中而不悟,
将坠入魔道,
走向堕落。

歌德认为,
沉沦和进取这种双重的引力,
在浮士德身上都存在,
但是它是不对等的。
它的
神性要强过魔性
它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
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
这就是所谓的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在中世纪的书斋里,
他翻译《圣经》,
就把其中的一句话叫“泰初有道”。
它改成了
“泰初有为”
他精神抖擞,
时刻准备跳进时代的奔波,
跳身进世变的车轮。
这些都是浮士德精神的具体的体现。

但是歌德,
并不因此看轻魔性
在浮士德追求的过程中,
它的推动的作用。就魔性的作用。
歌德承认了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
却不能被永久的根除,
因此,它是
可以容忍的

《浮士德》里边上帝的话,
其实道出了歌德所领悟的人生的箴言,
智慧箴言。就是
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

而歌德同样看到,
魔性和神性是
相对相生
因此同样是必要的。
浮士德的一生,
实际上就是他的神性和魔性
矛盾斗争的一个过程。

他奋发进取、
永不满足的精神,
是他向上上升的内在动力;
而墨菲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
诱使他堕落。
但是浮士德的神性,
能够使他不断的吸取教训,
不断克服魔障。

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辩证的
发展
当中,
浮士德从小世界进入大世界,
人格不断发展,
精神内涵日益深厚,
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它发展历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
浮士德最后他的确喊出了“你真美啊,
请稍稍停留”那句话。
就是他当初跟魔鬼订约所约定的。
表面上看他满足了,
也准备享受这满足,
墨菲斯托
因此攫走了他的灵魂。
但是上帝派天使
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
。为什么?
因为,
浮士德里边有这样的诗句:
“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
就是所谓的天道酬勤,
浮士德的自强不息感动了上天。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
浮士德这部作品还被看成是一部悲剧?
既然结尾是光明的,
既然浮士德看起来修成了正果,
为什么我们还称它为悲剧?

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
人类追求至善是
没有止境
的,
没有尽头,
但是个体的生命却是
有限度
的。
浮士德他比一般人活得更长,
他获得了两次人生,
加在一起得有100多岁,
但是他仍然是有限的,
不可能达到终极的目标
他探索的五个阶段,
也远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
因此浮士德被称为一部悲剧,
是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的。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

近代西方人的精神发展历程
再一点,
就是浮士德形象的第二个问题。
歌德通过浮士德的追求,
概括和总结了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叶,
300多年,
欧洲近代西方人的精神发展历程,
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从作品中我们看到,
浮士德刚出场的时候,
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究的形象,
在书斋里。
他在知识的海洋中上下求索,
但是却一无所获。

浮士德在复活节的钟声当中,
走出了阴暗的书斋,
它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
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体系的诀别
就是那样的一个场景,
它有这样的象征意义。

随后的浮士德陶醉于盎然的春日美景,
与民众一起狂欢,
在酒馆中作乐,
与玛格莉特相爱,
这是
早期资产阶级
追求感官享乐、
现实幸福的写照。
这一点我们在《十日谈》,
在《巨人传》等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
已经领教过了。

这个阶段以悲剧结束,
是歌德对文艺复兴时期
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
爱情观和生活观的一个超越。

接下来浮士德为封建帝王服务,
隐喻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
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
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由于资产阶级它本身的软弱,
他们不得不依附封建王权,
与王权妥协,
寄希望于封建制度的点滴改良。
而欧洲17、18世纪的历史,
正是这种状况的现实的蓝本。

17、18世纪,大家学历史,学文学,
了解这个时期。

虽然浮士德的政治悲剧
否定了这条道路,
但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如火如荼。
法国大革命是在时期爆发的,
歌德他是经历者和见证人。
但是作为经历者和见证人,
他却没有在这部作品中
折射推翻封建王权的政治斗争,
这体现了歌德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就是他的政治悲剧。
有这样的象征意义。

再接下来古典美的追求。
以海伦的结婚生子象征的
这种古典美的追求,
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
试图通过
以艺术来塑造人生
改良社会的主张。
而它的悲剧,表明歌德对
通过美,通过古典美的复兴,
来改良社会,这条道路,
它的现实效用如何是怀疑的。
持一种怀疑的态度。

浮士德最后选择围海造田,
这一改造自然的事业,
并且从中领悟出智慧的最后的断案,
进而在基础上,
表达了创建人间乐土的理想,
而且还把它看成最美的瞬间,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对劳动、对生产、对开拓的重视,
这是
新兴资本主义精神
的高度的概括,
也是当时社会上
兴盛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种反映。

300多年
近代西方人精神发展的历程,
可以说,
浮士德探索的每一个阶段,
都有现实的根据,
都可以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当中
得到印证。
而值得注意的是,
这五个阶段
不是相互否定,相互替代的关系。
新的否定旧的,替代旧的,它不是。
浮士德不断地在扬弃,
不断地在超越。
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思
想,它在这个时期,
一个上升的过程,
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歌德所处的时代,
应该认识到,
资产阶级还是社会的进步力量,
他的精神追求,
反映了时代的方向,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的愿望。
它(资产阶级)的反动性和贪婪性,
还没有充分的暴露出来,
在这个时期。


以上,
是我们对浮士德形象的一个分析。
下面,
我给大家分析一下《浮士德》当中,
魔鬼墨菲斯托的形象。
正确地理解这个人物,
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墨菲斯托的形象

魔鬼墨菲斯托的全名
叫墨菲斯托菲勒斯,
墨菲斯托是他的简称。

这个人物,
他的形体、本事,是一个混合物。
大家知道在《圣经》里边,
魔鬼不叫这个名字。
它实际上是北欧传说
和《圣经》故事里边的
撒旦的混合物。
歌德在浮士德当中
对魔鬼的形象进行了重新的塑造。

总体来说。
墨菲斯托
代表了
否定的精神
是恶的化身。
正如在《浮士德》当中
上帝所说,
魔鬼是否定的精灵。
他自己也自称是“惯于否定,
被称为恶的一切,
正是我的本质特性”。
他大言不惭。

这种否定精神体现在
人生观
上,
代表着
消极悲观和堕落
魔鬼认为,
人的一切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
为什么呢?
因为生成的一切总应当要归于毁灭,
所以最好,不如不生。
这是他的消极的人生观。
因此他认为人只配当可怜的奴隶,
就像蚱蜢一样,
在草堆和垃圾堆里讨生活。
所谓人类独有的理性科学,
也不能使他们生活得好一些。
这是他的人生观。

这种否定精神表现在社会历史上,
就是社会历史观上是
虚无主义
在魔鬼完成引诱浮士德的任务之后,
他说,过去和全无是完全一样的同义词。
被创造的又使它复归于无。
已经过去了的事物本来就不曾有过。
这都是魔鬼的话。
这是对时间延续性,
以及人类进步观念的一个彻底否定,
所以它的历史观是虚无主义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
墨菲斯托是
恶人和歹徒的形象
他用纵酒、美色、权利、骄奢
淫逸的宫廷生活,
一再地引诱浮士德堕落,
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像浮士德跟玛格莉特恋爱,
最后玛格莉特的悲遭遇非常悲惨,
这种悲惨的境遇让浮士德肝肠寸断,
但是墨菲斯托毫不动情。
浮士德在最后建造
海边乐园的时候,
叫魔鬼
把一对住在海边的老年夫妇迁走,
魔鬼就摆出一副打家劫舍的架势,
一把火把民宅化为灰烬。
这反映出他的狰狞和冷酷
是超乎常人的。
所以他在现实生活当中,
他是一个歹徒,
是一个恶人的形象。


在浮士德这部作品当中,
对墨菲斯托的形象
它在作品中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应该辩证地加以理解。
不能只从伦理道德的层面,
简单的斥之为坏。
只是从道德的层面去评价他是不够的。
它的功能和作用,在作品当中,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对本身是反面的事物,
反面的东西,
这种否定精神就表现为批判精神。
这种否定,
它具有
深刻的批判性
你看墨菲斯托,
他在抨击中世纪各种繁琐
僵死的学问扼杀创造性的时候。
他的话是非常的有力的。
他说,
中世纪的繁琐的僵化的学问,
把精神训练得服服帖帖。
然后他嘲笑教会的贪得无厌,
他说我们的教会胃口很好,
它把各地吃个精光。
他又讽刺封建专制王权,
他说强权在手,
敌意自然消亡。
这些批判都是很有力的。
他利用金钱的威力,
他也批判金钱的威力。
所以这种否定精神,
当他针对社会上
邪恶的事物的时候,
他是具有批判精神的。
这是他的
作为否定的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

再一个重要功能,
是墨菲斯托和浮士德之间的关系。
这两个人物之间,
实际上有非常
深刻的内在联结

上帝对魔鬼的存在做过这样的解释,
他说人在努力的时候太容易松懈,
很快会爱上绝对的清闲,
因此我乐意造一个魔鬼,
让他刺激人,
与人作伴。
人的精神容易懈怠,
容易贪图安逸,
因此上帝造出了魔鬼来催人警醒,
催人奋进。
按照这样的意思,
魔鬼对于浮士德来说,
就不仅仅是一个引诱者了,
他还发挥了什么作用,
发挥了激励者的作用,
发挥了督促和警测的作用。
魔鬼说自己是,老想作恶,
却总是把善从促成,
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
他发挥的就是这样的一层意思。
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
客观上却起到了
督促、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
有一些研究者指出,
墨菲斯托
是浮士德身上的
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
刚才我们介绍浮士德,
分析浮士德形象的时候,
我们提到了他身上的神性和魔性,
那么魔鬼,
就是他内在的魔性的一种体现,
魔性的外化形式。

也有研究者认为,
墨菲斯托和浮士德
共同构成了人类天性的双重性。

总之,
二者相辅相成、
相生相克,
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这部作品中,
魔鬼的作用和功能,
我们要有这两点认识。

浮士德形象的局限性

前面我们从正面
分析了浮士德的精神内涵,
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
浮士德形象还有他不可克服的局限性。
局限性是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恩格斯是怎么说的。

恩格斯
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
一文中他说,“在他心中
经常进行着天才的诗人
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
可敬的魏玛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
歌德两个自我,
这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恩克斯说,“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
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
迁就。
因此,
歌德有时非常伟大,
有时极为渺小;
有时是叛逆的、
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
有时是谨小慎微、
世事知足、胸襟狭隘的
庸人
”。
恩格斯还说,“歌德过于全能,
他是过于积极的性格,
而且是
过于入世
的,
不像席勒似的
逃向康德的理想去避免鄙陋......
他的气质,
他的力量,
他的整个精神倾向,都把他推向实
际生活”。恩格斯
精辟地指出了歌德的力量和弱点。

熟悉歌德生平经历的人都知道,
歌德是一个入世很深的人。
他比一般作家的经历要复杂的多、
丰富的多。
他长期担任魏玛公爵的高官,
大至外交、军事、财政、林务、矿业、水利、交通,
小到防火
条例的制定
和宫中游戏活动的安排组织,
都事必躬亲。
恩克斯所说的谨小慎微,
说他对周围鄙俗气的妥协和迁就,
正是在这种政务活动中养成的。

歌德还是一个
至情至性
的人。
情感经历非常的复杂。
从少年时代一直到耄耋之年,
他对不同的女性的爱与追求,
不曾中断过。

众所周知,
歌德还是一个
科学家
它在骨骼学、解剖学、光学、色彩学、植物学、
动物学等各个领域,
都有相当的造诣和建树,
并且有一些在当时来说很重要的发现。
比如人类的颚间骨,
就是歌德第一个发现的。
而此前,
人们一直认为
颚间骨只存在于动物身上。

总之,
歌德是一个
有大欲望、大追求的人
终其一生,
他都在
追求各种世俗欲望的满足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
写浮士德就是写他自己。
浮士德给人的最突出的形象,
就是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追求知识欲、
情欲、权欲、美欲、征服欲的满足。
而且,
浮士德的追求是无极限的、无底线的。
他与魔鬼赌赛,
他驱使魔鬼为自己服务,
他突破肉体的界限,
获得了两次生命,
他要改造自然,
创造人间天堂,
其实质都是想僭越神的地位,
从而使自己成为神。

我们讲到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时候
曾经提到过人文主义的力量和弱点。
这种力量和弱点,大家可以看到,
在浮士德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应该认识到,
对宇宙万物失去敬畏之心,
追求
欲望的无限的扩张
它是不可持续的,
最终
必将导致毁灭
在当代世界,
我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人类为满足自身的欲望,
无节制地向大自然去索取,
由此带来的恶果,
是非常严重的。
那么,
《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也应该是双重的,
只看到其中的任何一面都是不完整的。


好,这一讲我们就到这里。

浮士德的人生追求经历了几个阶段?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歌德是如何塑造魔鬼墨菲斯托的形象的?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浮士德形象所反映的欲望与追求有何局限性?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