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司丹达尔的《红与黑》探讨了个人奋斗如何成为悲剧。小说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和命运,以及对历史和思想的影响。
《红与黑》
---- 司丹达尔的《红与黑》探讨了个人奋斗如何成为悲剧。小说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深刻揭示了人物心理和命运,以及对历史和思想的影响。
同学们好,
我们这一讲
学习的内容,
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
司丹达尔的《红与黑》。
这一讲,我们有这样的一个题目,
叫:个人奋斗何以成为悲剧,
我想这是大家所关心的。
司丹达尔,
又被翻译成
司汤达
,
这是在中文里边不同的译法。
除了《红与黑》,
他还写有长篇小说《帕尔玛修道院》、
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纪事》,
以及《意大利绘画史》、《论爱情》、
《回忆拿破仑》等等散文作品。
《红与黑》自从1830年问世以来,
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产生了持久的重要的影响。
仅仅在中国,
《红与黑》的汉语译本,大家知道有多少吗?
有20多个。
我说那20多个我不敢说的太确切,
有一个数字说是26个,
因为我没有统计完,
但是20多个已经是很多了。
大家在同屏幕上看到的是
其中几个重要的译本,都是名家名译。
这在外国文学长篇作品的翻译史上,
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他的
畅销
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红与黑》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有的学者说,
他是19世纪
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
还有的学者认为,
《红与黑》
对
人物复杂的心理的挖掘和表现
,
代表了同时代作家的最高的水平,
开创了后世
意识流小说
、
心理小说
的先河,
是
现代小说之父
。
这是对司丹达尔的这部《红与黑》的
一个崇高的评价。
这些话都没有错,
但是《红与黑》能在普通的读者心目中
享有如此之高的声誉,
最主要的原因,
还是因为其中塑造的主人公,
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他的独特的
性格和命运
,
深深的打动了读者的心。
司丹达尔
人们常说,
文如其人,
作品是作家情感、思想、情志的反应。
那么司丹达尔
能够写出《红与黑》这样优秀的作品,
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
有密切的关系。
这其中,
有三点值得我们特别的关注。
第一点,
是
他受到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
司丹达尔的母亲早逝,
他深受信仰启蒙思想的外祖父的影响,
从小培养了对启蒙思想的信仰
和对文文学的兴趣,
阅读了大量的启蒙作家的作品。
司丹达尔的青少年时代,
是在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当中度过的,
他自觉接受了法国大革命思想的洗礼,
热烈拥护
并且积极参与家乡的革命行动。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
他的
平等意识、自由思想、反抗精神
,
这些正是司丹达尔思想的投射。
这是他生平中的,
跟他作品密切相关的第一点。
第二点,
是司丹达尔
对拿破仑的崇拜
。
大家知道,
拿破仑是公认的军事天才,
他指挥的法国军队横扫欧洲,
沉重地打击了封建贵族势力。
他大胆启用有才华的人,
不管他们原先是什么出身,
是什么地位。
这就使得许多出身寒微的年轻人
获得了机会,
可以凭借
个人的才能、个人的才华
,
而不是你的身份、你的地位、你的等级,
只是凭个人的才华,
可以崭露头角。
在他的军队当中,
二十几岁就当上将军的,
是大有人在。
因而拿破仑深受广大青年人的爱戴。
司丹达尔把拿破仑
看成是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继承
者和践行者,
他追随拿破仑南征北战,
走遍了欧洲大陆。
可以说司丹达尔本人,
他的荣辱,
是与拿破仑的沉浮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拿破仑的崇拜贯穿于
他的一生,
这一点也反映在《红与黑》中,
于连的人生追求当中。
第三点,是
意大利性格的影响
。
斯丹达尔的家乡
在法国东南部的格勒诺布尔,
这是一个大家可能不知道的一个小城,
但是这座小城
在1968年举办过冬奥会,
很多人是因为冬奥会,
而知道了这个城市。
它与意大利毗邻,
紧隔着阿尔卑斯山,
和意大利挨着。
他的母亲祖籍意大利,
思想开明,
对斯丹达尔的影响很大。
司丹达尔一生,
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意大利度过的。
他随拿破仑的军队到过意大利。
拿破仑战败之后,
他自己避居意大利米兰
整整七年的时间。
在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
他又被法国政府任命为
意大利一个滨海小城的领事。
他担任这样的一个领事的职务,
一直到他去世。
可以说,
他的一生都和意大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且司丹达尔热爱意大利。
他非常的热爱意大利,
写下了大量的有关意大利的文学作品,
小说、随笔、论著等等。
他在为自己题写的墓志铭上,
甚至自称是米兰人。
他对米兰感情很深,
他把自己称为米兰人。
那么
意大利人的性格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大家或许
一下子不能给一个明确的概括,
但是我们可以从意大利的足球
和意大利的男高音
歌唱家帕瓦罗蒂的男高音当中领略
一二,
奔放、激情
,
此外还有
追求感官享乐和现世幸福
。
大家上一学期已经学到了,
文艺复兴起于哪个国家?
意大利。它最先是从意大利起来的。
所以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热情、奔放、
追求现实享乐、感官享受和现实幸福。
而这样的意大利民族性格,
是司丹达尔所神往的。
《红与黑》虽然以法国为背景,
但是小说里边的主人公于连,
他身上燃烧的火热的
激情,他容易冲动的性格,
他对个人幸福的执着追求,
反映了意大利,
反映了
司丹达尔所推崇的意大利民族性格。
以上,
是我们对作者司丹达尔生平的一个描述。
他的生平当中,
他的性格当中,
他的思想当中,
对他的小说《红与黑》,
影响的最大的三个方面。
《红与黑》
那么了解了司丹达尔的生平,
现在我们来学习《红与黑》这部作品。
先来了解一下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
情节梗概和其中的主要人物。
历史背景
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
法国。
19世纪的上半页。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
拿破仑战败,波旁王朝复辟
。
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
是从1814年到1830年之间。
这小说的标题《红与黑》
正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
的形象的反应。
红
象征的拿破仑军队的将军
服装是红色的,
同时它也象征着火热的拿破仑时代,
那种激情和革命的时代。
黑
代表着复辟时期猖獗的教会势力,
因为教士穿的服装是黑色的袍子。
那么《红与黑》
象征着这样两种政治势力的角力,
以及于连可能的选择。
这是这样的
一个历史背景。
情节梗概和主要人物
《红与黑》的主人公,
于连
,是法国外省维里业一个锯木厂
厂主的儿子。
一个小老板的儿子。
文弱、
英俊、聪明。
他在家里边
不被他的父兄喜欢
,
却受到当地的一位
退伍军医
和
谢朗神父
的
赏识与关照
。
这位老军医曾经跟随拿破仑南征北战,
是拿破仑的部下,
是自由党人。
他教会了于连
拉丁文
,
并在于连心目中
播下了
拿破仑崇拜
的种子。
谢朗神父教教于连学习
神学
。
在19岁的时候,
于连因为懂拉丁文的《圣经》,
被市长
德·雷纳
聘为
家庭教师
。
不久,
于连和
德·雷纳夫人
发生了
暧昧
的关系,
无法在维里业立足。
后来经谢朗神父的介绍,
进入到省城
贝藏松神学院
去学习神学,
去当神学生。
在神学院,
于连
又得到了
彼拉尔院长
的赏识和重用,
但是又被许多的竞争者所记恨。
后来,
彼拉尔院长本人也在权力的斗争当中
失势落败
,
不得不离开贝朗松神学院。
他去职的时候,
把于连介绍给了巴黎的一位大贵族,
德·拉摩尔侯爵
,
当私人秘书。
德·拉摩尔侯爵因为于连的机警干练,
对他十分的器重。
而他的女儿
玛蒂尔德
则爱上了于连。
后来玛蒂尔德怀孕,
侯爵虽然怒不可遏,
但是也无可奈何,
只好赠予于连以
财产、贵族封号和军衔
,
以好使他与自己的女儿的身份
地位相配。
正当于连春风得意的时候,
德·雷纳夫人在教会的诱骗之下,
写信
告发
于连,
告发于连引诱妇女、
道德败坏。
而德·拉摩尔侯爵
也就借机取消了他与女儿的婚约。
于连激愤之下,
赶回小城,
用手枪
打伤
了正在教堂祈祷的德·雷纳夫人,
随后于连以故意杀人罪被捕,
被判处
死刑
。
这是这部小说的主要的情节梗概,
以及小说当中出现的一些主要的人物。
于连
《红与黑》开场的时候,
于连是一个十八九岁的翩翩少年。
死的时候多大?
23岁。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
也是令人感叹的。
在这人生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里,
占据于连中心的生活、
中心的追求是什么?
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他做了一些什么?
他得到什么结果?
这样的一个结果又说明了什么?
这一连串的问题会在我们的脑记出现。
于连的奋斗
首先我们说于连是一个
个人奋斗者
,因为他来自社会底层。
他的父亲虽然是一个小工厂的厂主,
家境算不上贫寒,
但是它属于劳动阶层。
在讲究门第、等级、血统的
封建复辟时期,
他的社会地位不高,
因而绝少出人头地的机会。
于连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
就是他
与自己的家庭格格不入
。
如果说父亲,
如果说哥哥喜欢他,
母亲喜欢他,
也倒罢了。
他在家里边,
他的父兄都不喜欢他,
而且经常打他。
他的父亲为什么不喜欢他呢?
他父亲是一个粗人。
于连长得文弱,
喜欢读书,
却不是干体力活的好手。
因而他父亲没有那么远大的目光,
不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
不喜欢他。
这样的环境
激发了于连
改变现状的强烈的愿望
。
我们前面讲到,
于连有两个好的老师。
一个是退伍军医,
他是拿破仑的部下,
他教于连学拉丁文,
并且把对拿破仑的崇拜传给了于连。
另一个
是谢朗神父,
他指导于连学习《神曲》。
于连来自于下层社会。
要想改变出身,
在战争年代去从军,
在和平年代去读书,
是两个可能的选择。
现在拿破仑已经战败,于连纵
有一腔的从军的热情,
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
教会的势力极大,
如果能够在教会中担任教职也算是
开辟了一条跻身上层社会的路。
于连看到了这一点,
他把对拿破仑的崇拜埋到心底,
努力学习。
于连
天资聪明,学习用心
,
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
他把拉丁文《圣经》可以说背得滚瓜烂熟。
在小说中他曾经当众表演过,
他能背拉丁文的《圣经》,
背得非常的熟。
而在神学方面也进步神速。
有强烈的进取心,
有专业才能,
于连还需要什么?
他还需要机会。
现在
机会
就来了。
于连的家乡维里业的市长德·雷纳,
需要给自己的孩子聘一个
家庭教师
,
看上了于连。
市长为什么会看上于连呢?
因为他懂拉丁文。
请一个懂拉丁文的家庭教师,
这在当地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能抬高自己的身价。
市长在向他的夫人陈述理由的时候,
他说,华勒诺
刚买了两匹漂亮的诺曼底骏马拉车,
非常的神气,
可是他的孩子却没有家庭教师。
华勒诺是谁?
刚才大家看到了他的名字,华勒诺,
是当地的乞丐收容所的所长,
也是一个一心想向上爬的家伙。
他与市长形成了竞争关系。
那么你买了两匹骏马,
我请个家庭教师,
而且是懂拉丁文的家庭教师。
德·雷纳是世故的,
他不会做赔本买卖,
这是他请于连当家庭教师的原因。
那于连就这样跨出了
人生奋斗的第一步
。
在德·雷纳市长家,
于连担任家庭教师是尽职尽责的。
孩子们进步很大,
德·雷纳夫人也十分的满意,
市长有了炫耀的资本,
可以说皆大欢喜。
于连在这里的所谓的事业,
发展的很顺利。
事业的高峰
,
是在德·雷纳夫人的帮助下,
担任欢迎国王驾临
维里业的仪仗队的队员。
国王驾临这样的一个小城,
是当地的一件大事,
那么有一个仪仗队。
德·雷纳夫人,
把于连塞进了仪仗队,
让他出尽了风头。
于连人生的
第二次重要机遇
,是在省城贝藏松神学院。
他与德·雷纳夫人的私情暴露之后,
于连在维里业无法立足,
只得经过经谢朗神父的介绍,
到贝藏松神学院当学生去学习。
于连本来想走教会这条路,
那么现在这算是进了科班。
他以前都是在自学,
现在进了科班。
尽管于连认为所学的东西很虚伪,
但为了实现人生的理想,
他仍然刻苦学习,
成绩很好,
得到了
彼拉尔院长的赏识
,
得到了重用。
但后来,
彼拉尔院长
在当地因为权力竞争,
他失势落败,
待不下去了,
不得不辞职走人。
临走前他没有忘记于连,
把于连介绍给了巴黎的大贵族,
德·拉摩尔侯爵,
于连于是开始了人生的
第三次跨越
。
德·拉摩尔侯爵
是封建王朝复辟时期国王的宠臣,
权高位重、
富可敌国,
是一个真正的大贵族。
小说中写道的他的主要的事件是
他为了巩固奉复辟王朝的统治,
召集过一次保皇党人的秘密集会,
策划邀请神圣同盟再一次占领法国,
为复辟政权提供军事支持。
于连
担任德·拉摩尔侯爵的私人秘书,
起初是帮他管理家政,
继而参与了侯爵的秘密政治活动,
深得侯爵的器重
。
他
与侯爵女儿的私恋
曝光以后,
于连获得了田产,
获得了贵族头衔,
当上了军官。
可以说到时候,
他是
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
。
个人的奋斗、
导师的教诲、
贵人的提携、
是于连成功的三个重要的因素。
于连的人生可以说到此为止,
是一路坦途,
一切如其所愿。
但是
悲剧
发生了,
德·雷纳夫人的
告发信
,
令侯爵取消了于连与女儿的婚约。
狂怒之下的于连,
持枪打伤
了德·雷纳夫人,
被判处
死刑
。
飞扬的人生戛然而止。
那么《红与黑》
读到这里,
读者都会感到困惑和遗憾。
为什么于连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
而更疯狂的是什么呢?
是他被捕之后,
深爱着他的德·雷纳夫人和玛蒂尔德
动用了一切力量来
营救
他。
只要他稍作妥协,
一切或许可以重新开始。
但是于连在法庭上的陈词,
不是为自己脱罪,
而是
说自己有罪
,
并且肆意
地攻击统治阶级。
结果,
被激怒的陪审团给他定了蓄意杀人罪,
法庭据此宣判他死刑。
那这个死刑,是于连自己自找的。
于连的性格和精神世界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要打伤德·雷纳夫人?
为什么不为自己脱罪,而拒绝别人的营救?
其实于连所有的行为,
他的行动都有内在的逻辑,
都是可以解释的。
首要的原因是于连的
出身和教育
,
这点至关重要。
于连出身平民,
受到法国大革命以来
种种资产阶级新观念的熏陶和影响,
信奉自由平等的观念,遵从个人价值和幸福
。
他崇拜拿破仑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拿破仑
打破了
以门第等级制度为基础的封建秩序,
为他这样的年轻人,
通过个人的勇气和才智,
以获得财富地位和声誉,
在社会上出人头地提供了机会。
这样的出身和教育,
就使得他
对封建等级制度,抱有天然的仇视
。
尤其是在封建复辟时代,
他的理想和信念遭到践踏,
行动遇到阻碍之时,
这种对立情绪就更加的强烈。
这样的对立情绪,
事实上
对他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是
自尊心极强
。他时刻不忘维护自己的尊严,
把个人的尊严看得高于一切。
在小说开始的时候,
他从他父亲那里得知
市长要请他做家庭教师。
面对这样的一个重要的人生机遇,
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呢?
不是惊喜,
而是关心
到市长家以后和谁一起吃饭。
如果是和家庭的主人一起吃饭,
还可以商量,
如果是和仆
人吃饭,坚决不去。
这是他的第一反应。
后来无论是在市长家里,
还是在德·拉摩尔侯爵府,
他时刻都在留意别人的一言一行当中
有没有嘲笑、轻蔑他的意思。
如果有他就立刻反击。
非常的敏感。
这是他的自尊心很强。
还有就是
带来的这种
征服欲和报复欲
。
报复心很强。
这一点
在他的两次爱情当中表现的最为鲜明。
他跟德·雷纳夫人,
第一次
主动的拉德勒德·雷纳夫人的手
是因为什么?
是因为爱德·雷纳夫人吗?
不是。
他第一次去主动的去在花园里,
在暗夜中去抓住德·雷纳夫人的手,
目的是为了发泄
对她的贵族出身的丈夫的仇恨。
当时他怎么想的呢?
他想,此人享尽了人间富贵,
当着他的面占有他妻子的手,
这对他岂不是一种讽刺,
对,我一定要这样做,
谁叫他趾高气扬来着。
这是当时于连的反应。
在复辟时代,
由于这种自尊心、
征服欲和报复心导致的极端行为,
足以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出身和教育
对于连来说,
影响是很大的。
再一点于连的悲剧还与他的
精神气质
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
于连是个人
野心家
。
野心家头衔
曾经一度安在了于连的头上。
你现在想一想,
其实
于连根本不具备一个野心家的素质。
野心家是什么?
野心家有明确的现实目标,
有钢铁般的意志,
有冷静务实的态度,
有缜密的战略战
术,有极强的执行力,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这些于连有吗?
于连都没有。
他有什么?
于连的精神气质是浪漫的,
他有英雄情结。这种
浪漫气质
,
这种
英雄情结
,
在一个以金钱原则
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
就成为他人生遭遇挫折的重要的原因。
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
说于连梦寐以求的是
二十几岁就能当上主教,
当上将军,
念念不忘他们一年有多少收入,
得到贵族头衔的时候激动万分,
当上军官以后欣喜若狂,
这就是于连。
这不是热衷于追逐金钱、
追逐职位、
追逐地位,
是什么呢?
说的不错。
这些于连是口口声声的,
经常提起的,
是挂在嘴边的。
但是你从整个小说你读下来,
你会发现,
于连从来
没有以功利的眼光看待这些身外之物
,
也绝不唯利是图。
于连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于连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呢?
是
把生活戏剧化
。
他喜欢高飞的感觉,
喜欢飞升的感觉,
他追求冒险,
追求荣誉,
渴望贵妇人的青睐,
渴望站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的灯下,
受万众的瞩目和欢呼。
总之他渴望像历史上的一切的
虚构的或者真实的英雄一样。
这就是于连。
这些欲望,
都是
精神性的
,
不是物质性的。
在小说的第11章的结尾,
写到于连来到山崖边,
看到一只苍鹰在空中盘旋。
小说里边有这样一段话,
说于连的眼睛
机械地
随着这只猛禽安详而有力的动作,
不禁怦然
心动,他羡慕这种力量,
这种遗世独立的境界。
这只苍鹰
正是于连浪漫气质
和英雄情节的真实的写照。
还有一个场景,
就是小说的第18章,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
就是国王莅临维利业小城。
到了小城之后,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德·雷纳夫人,
硬把于连塞到了仪仗队中。
于连高兴得心花怒放。
但是,
此举却招致了全城有地位的人的嫉恨。
他们认以于连的出身,
不配进仪仗队。
于连出尽了风头,
但是
却给他日后卷入小城的政治纷争,
遭到陷害,埋下了隐患。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去计较,
这是得不偿失的。
而且在小说里边,
不仅于连把自己当成英雄,
两个爱他的女人也是如此期待。
德·雷纳夫人就坚信,
于连将来必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成为教皇,
成为像法国17世纪显赫的黎塞留
那样的首相。
玛蒂尔德为什么爱于连呢?
是因为也是起于对
少年于连的这种英雄的崇拜,
这位少年英雄。于连
把自己表现得像一个英雄,
在爱他的两个女人眼里,
他也是这样的一个英雄。
于连最后拒绝乞求赦免而选择死亡,
他关在监牢里边的时候,
他关心的是什么呢?
不是他怎么能够
出狱,
怎么能够逃出去,
怎么能够无罪做无罪宣判。
他时刻关心监狱外面的人怎么看他。
你注意读后面的那个小说的
后面几章,
他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他。
这些实际上都是他的英雄情结在作怪。
试想在大庭广众之下,
在心爱的人竭尽全力营救他的时候。
有什么
比扮演一个勇于牺牲的英雄形象,
更能令自己以及令爱他的人满足。
这是他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小说中还有两个人物形象,
是于连性格的鲜明的对照。
一个是他的朋友
富凯
。
这个人从做小本买卖开始,
踏踏实实、
兢兢业业,
靠勤劳和聪明致富。
另一个是
华勒诺
,
前面讲到,
他起初是乞丐收容所的所长,
靠投机钻营行贿受贿,
一路飞黄腾达
做到了省长,
并获封男爵。
于连是
鄙视
华勒诺的,
但是他对他的朋友富凯同样瞧不起。
如果说,
这两个人走的是庸俗的人生之路,
是
世俗的人生之路
,
那么于连向往的则是
浪漫的英雄之路
。
在于连生活的年代,
波旁王朝在国家政权层面上
虽然恢复了封建统治,
但是整个社会,
整个经济的基础已经资本主义化了。
这意味着
等价交换原则在现实生活中
占据了主导地位,
社会日益庸俗化。
金钱交换,等价关系,
这是
社会庸俗化
的一个重要的表征。
从小说的具体描写可以看出,
司丹达尔是何等的蔑视那些粗俗、卑鄙、
贪婪之辈,
对现实社会的资本主义化,
更是保持着清醒的批判态度。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
于连的英雄人生的追求,
以及他所遭遇到的悲剧,
是
对资本主义社会庸俗现实的抗议
,
有相当的正面价值。
于连本质上是一个
善良
的人,
他是一个年轻人,
跟大家年龄差不多,
他的人生刚刚开始。
他有羞耻之心,
有良心,有道德感。
这为他入狱以后,
心灵发生巨变,奠定了基础。
我们看到
原来的于连,追求的是身外的成功,
重视的是别人怎么看自己,
念念不忘的是
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英雄的形象和姿态。
一句话他是
以他人的标准,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
为他人为别人活着。
那么在狱中,
他在一定程度上明白了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他明白了
真正的幸福在于
正视自己的内心
,
响应内心的需求,
活出真性情。
他明白了他的真爱是谁,
是德·雷纳夫人。
他同时深入的了解了自己,
从而得到了
心灵的宁静
。
于连此时才23岁,
他对人生的意义的新的领悟,
标志着他的心智走向成熟。
尽管他对人生意义的领悟,
是以死亡作为代价的,
但是
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由此获得了提升。
这就是于连。
好这一讲我们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