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兴起

---- 道教的孕育与产生

春秋时期,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留下了
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 后,
飘然而去不知所终。
公元前218年,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派方士徐福,
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到海外求仙,
数千人的船队一去不复返,
妄想长生的始皇帝,
最终魂归骊山陵冢。
近百年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任用众多方士,
造柏梁、铜柱,
承露仙人掌,求得长生,
最后还是躺进了自己建造的茂陵之中。
所有这些活动都与一种宗教有关,
这就是道教。
老子被尊为道教的创始人,
秦皇汉武任用的方士,
成为道教成员的前身。
思想家老子,
如何成为这个教派的创始人?
威风一世的秦皇汉武,
又为何如此痴迷不悟?
这种土生土长的宗教,
给普通百姓,
给中国社会又带来了什么?

道教的形成

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
基督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都是外来宗教。
道教与之不同,它是
植根于中国本土,
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的宗教。
道教虽然产生于
比佛教传入时间还晚的东汉中期,
但它酝酿与孕育的过程,
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巫祝和巫术
商周时期我国巫术盛行
,商代社会,从朝廷到民间,
无论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还是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哀丧嫁娶,无不以卜筮来判断凶吉,
而从事卜签的巫祝,
则被认为是沟通神与人的代言人,
具有崇高的地位。
到了周代,
宫廷中的神权色彩逐渐削弱,
巫祝的地位也有所下降,
然而在民间,巫术的力量,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巫祝仍然受到人们的崇拜和尊重。
这些巫祝及其巫术,
就成
为道士及道教的最早起源

神仙方士和阴阳五行
在先秦的典籍中,
保存着大量关于仙人、
仙境、仙药的记载
例如后来被道家尊奉为南华真经的《庄子》,
就有许多篇章刻画了众多的仙人,描绘了美好的仙境,
为人们展现了一种脱离世俗的神仙境界。
在燕齐一带,
甚至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之术的神仙方士,
这些方士只是以术行世,并没有系统的理论。

到战国末年,
齐人邹衍提出阴阳五行之说,
方士们便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他们的方术,
最终发展为道教的前身--方仙道
所谓方,指不死的神奇方术,
所谓仙,指长生不死的神仙。
方仙道在理论上日渐成熟,
现实中又深受统治者重视,
其鼓吹的神仙之说,
更是受到统治者的垂青。

秦始皇时,
他曾派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
访求神仙及不死之药,
后又陆续派遣方士卢生、
侯公、石生等入海求仙药,
这就是使得神仙方术
逐渐演变成道教的修炼方法,
神仙方士也逐步演变为道士。

黄老之学
战国时期,
在神仙方士和阴阳五行流行的同时,
传说源于黄帝和老子的
黄老之学也在流行。

西汉初期,鉴于秦朝任用法家
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
西汉统治者选择了以清静无为为主的
黄老之学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
黄老之学的影响日益扩大,
一些神仙方士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
也为了自身的发展,
就把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
使得黄老之学的宗教色彩日益浓厚。

西汉一朝最热衷求神求仙的,
当属汉武帝,
当时上书谈论神怪奇方的术士多达万人。
汉武帝还多次派人寻求仙药,
以求长生不老,均无结果。

到东汉时光武帝的儿子,楚王刘英,
在晚年更加推崇黄老之学,
此后黄帝老子被进一步神秘化,
最终形成了以尊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
这是道教前身的另一支即黄老道。

黄老道后来又与方仙道合流,
逐步演化成道教

政治社会因素
道教的最终形成还有其政治原因。
道教追求的目标是得道成仙,
认为通过自身的修炼,
是可以做到延年益寿长生不死的。
东汉从和帝开始,
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朝政,政治异常黑暗,
豪强地主则凭借权势,
大肆兼并土地,
大量农民被迫沦为依附豪强地主的
佃农或雇佣,
受到极为残酷的剥削。
日益腐朽的统治,
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而此时地震、蝗虫、
水旱等自然灾害接鐘而至,
加之瘟疫疾病流行,
最终使整个社会处于极度的动荡之中,
广大劳动人民需要精神寄托,
渴望摆脱这种深重的生活灾难
而统治阶级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也企图摆脱这种严重的社会危机,
寻求长生,永享富贵
他们都急需借助一种外力来改变现实,
于是已经具有宗教雏形,
并在一定范围内
广为流传的道教脱颖而出,
被上层统治者和下层劳动人民所接受。
所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
道教的产生也是一种客观的社会需要。

道教的内涵

早期的道教,
分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两大派别。

太平道
早在
西汉成帝时期,
方士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
宣扬仙人赤精子下凡传授太平之道,
主张易姓受命。
这对于尊奉儒学为正统的
西汉统治者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甘忠可不久便被处死。

东汉顺帝时,
琅邪--即今山东省临沂市人
宫崇,向朝廷献上《太平清领书》,
又称《太平经》,
这是我国最早的道教经典
《太平经》 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宣扬散财救穷,自食其力。

东汉末年,
这部书落到了信奉黄老道的张角手中,
张角就以此书为经典,
创立了太平道
并自称大贤良师。
他在各地传教手持节杖,
教病人叩头思过,饮符水以治病。
广大人民群众饥寒交迫、生活痛苦,
便把太平道作为精神寄托加以信奉。
张角传教十多年,
足迹遍布黄河两岸,信徒有数十万之多。

五斗米道
与此同时道教的另一支派,
五斗米道也在活动着,
其创始人为张陵。
张陵又叫张道陵,
今江苏丰县人,入过太学,通达五经。
汉明帝时任巴郡江州即今重庆令,
顺帝时客居四川,
继而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大邑县鹄鸣山学道,
建立道团,奉老子为教主,
尊其为太上老君
张陵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依据《太平经》作道书24篇,
自称出自太上老君口授
张陵向群众传道,受道人都要出五斗米,
因此该教被称为五斗米道。
后来张陵被道徒尊为天师,
其子孙也世代袭用天师的尊号,
所以五斗米道后来也叫做天师道。

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在这一带传教,
张衡死后,其子张鲁又继之。

道教的传播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这两个早期的道教派别,
最初主要是在下层群众中流行,
它们都受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的影响

早期的道教,
反映了劳动群众的愿望和思想要求
具有朴素的平等观念,
和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思想,
因此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
并为农民起义所利用。

公元184年,
太平道发动黄币军起义
张角按照军事编制,
把三十万教徒分成三十六方,
并设置统领进行指挥。
黄巾军起义,
虽然在历时九个多月后宣告失败,
但其余波却延续了十多年,
沉重打击了东汉政府,
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期间,张鲁自号师君,
率五斗米道与太平道相呼应
在汉中,即今陕西省西南部,
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维持统治近三十年。

随着黄巾军起义的失败,
太平道被视为非法团体,
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最终解体,
张鲁政权也于公元215年被曹操所灭。

曹操对道教采取镇压与利用、
限制和改造相结合的手段,
把一些道徒方士集中在自已的统治中心,
防止他们再进行传教活动。
但是五斗米道并没有因此而中落,
而是随着张鲁的东迁,
更广泛地流传到江东一带。

其它派系
在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大道教派别
相继创立和发展的同时,
还有一部分
黄老道和方仙道
的方士,
仍然坚持独立活动,
他们隐居山林隔离尘世,
继续参悟修道养生炼丹等方术,
并有一些著述传世。
如假托为刘向所著,
流行于东汉的《列仙传》。
该书收集了自三皇五帝时代
至汉代的70 位神仙,
对每位神仙的事迹
都做了简述并附有赞语,
其中不少故事为后世道教徒
和文人墨客、阡陌百姓广为传诵和引用。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
以外丹为主的金丹派道经,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首先是魏伯阳,
他留下了道教史上第一部炼丹著作--
《周易参同契》,
该书被后代道士奉为万古丹经王。
魏伯阳是一位不求名利,
而潜心修道的隐士,
他所倡导的理论思想,
最后发展成了道教的
丹鼎派


道教思想主要源于道家思想
和方士所鼓吹的神仙思想和方术,
此外还吸收了古代的宗教思想和巫术及阴阳五行、
谶纬神学等思想。
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道教曾一度受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
致使其民本思想逐渐减弱,
转而主张修身养性。
于是修道成仙的思想,
便成了道教的主旨。
这又恰恰迎合了
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
因此,
道教最终受到统治阶级的喜欢与推崇,
并发展成为我国盛行的主要宗教之一。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为什么秦始皇、汉武帝如此痴迷长生不老?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

道教与其他宗教有什么共同点?

问题由 Rieux 创建
4 人用做记忆卡片